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谢晖:乘势而上推动工程机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05-2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谢晖

走过20多年风雨历程,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已跃居中国规模第一,其中混凝土机械产销称雄全球。在“2018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中国与日本企业数量并列第一,均为12家;12家中国企业中,湖南企业最多,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和山河智能4家企业上榜。

与此同时,我省工程机械产业体系发展并不均衡,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国际高端品牌挤压,产业发展压力巨大。因此,我们既不能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也不能畏缩不前,要因地制宜、攻坚克难,努力加快工程机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工程机械相关基础研发、创新投入,形成高端工程机械产品可持续研发的源动力。

工程机械属于复杂高端装备制造,集材料、机械、液压、电子、工业设计、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其高端发展更需要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不断推陈出新。譬如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可以改变产品的整个结构和工艺路线,带来产品的升级换代;一个先进的算法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精度,提升产品档次。

“产学研结合”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形式。建议政府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持对象,结合企业投入,创造领先世界的研发条件,推动工程机械基础共性技术重大原创性突破。还要注重培育支持一些高、精、尖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重视研发,甚至“身怀绝技”,一旦突破某项关键技术,将使整个行业获得巨大进步。应着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生态环境,避免企业一味奉行“拿来主义”,无意开展引领高端产品的创新。针对人才流动,应建立合理约束机制,避免恶性“挖人”,以维护研发团队稳定。

——促进工程机械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制造业正从生产型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转变,生产方式也由大规模流水线式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面对这一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在研发设计、生产方式、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做好变革准备。

湖南在这方面已取得不少成绩。比如三一集团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物联接入、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和在线软件应用服务,打造出全面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新三一,成为制造业“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的示范企业;中联重科以“模块化+智能化”的产品设计理念为支撑,使新一代产品在性能、环保以及通用化、智能化等多方面得到质的提升。

——支持工程机械高质量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发展。

核心关键零部件是工程机械产品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我省工程机械配套行业虽已具有一定规模、产品种类繁多,但存在基础零部件产能过剩、核心零部件生产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发动机、液压元件、传动件、控制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配套部件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制约了高端技术产品生产。

导致关键零部件产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垄断核心零部件技术、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和投入不够、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缺失。建议湖南建立专业研究院,调动、集中国内优势技术力量联合攻关,尽快实现高端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

——坚持工程机械产业绿色发展,加快其节能减排步伐。

近年来,海外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对工程机械产品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用户对产品能耗指标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因此,节能环保、绿色制造已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趋势,各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纷纷加快了低排放设备的研发生产。

推进工程机械产业绿色发展,一是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企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低碳化和产业绿色协同发展;二是要大力推动绿色施工关键技术装备、节能减排、低噪声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标准;三是要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打造绿色供应链。

——优化工程机械产品门类互补,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在国家高层引领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下,我省工程机械行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果。比如三一集团的海外市场销售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70%的收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联重科推行“走出去、走进去”的海外布局思路,目前已在40多个国家建有子公司以及营销、服务、科研机构,将完备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覆盖到全球,出口额快速增长。

鉴于我省工程机械产销量大、产品门类多,企业间存在较多同类产品竞争激烈情况,应引导协调全省工程机械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强合作互补共赢,不过分追求产销量巨大,将重心转为“做强”,从而在世界范围赢得既广泛且更高端的市场。

(作者系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5月21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