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彭清萍:高校应为湖湘文化“出海”提供智力支持

时间:2019-06-10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彭清萍 曾欢欢

湖湘文化是中华区域文化的优秀代表。为湖湘文化“出海”提供智力支持,既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湖湘文化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现实需要。

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强省”以来,湖南不断推进集公共文化服务、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传播推广为一体的文化强省建设工程,湖湘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市场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其中湖湘文化“出海”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以湖南卫视、芒果TV、中南传媒等为代表的“文化湘军”国际推介平台,以“汉语桥”“欢乐春节”等为代表的国际传播品牌,以湘剧、湘绣、湘瓷、湘菜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元素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当前,湖湘文化“出海”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集聚意识不强。缺乏专业规划、传播焦点,单兵作战多团体作战少,不利于形成文化品牌,导致湖湘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有限;二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湖湘文化“出海”大多依赖政府力量推动,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社会力量等参与不够,文化产品从生产到传播缺少“包装”设计,行业展会、文化教育、学术交流等形式交融不够,“出海”后续动力不足;三是国际化表达不足。湖湘文化“出海”缺乏国际化标准,对海外市场调研不深,文化产品与海外需求吻合度低。进一步推动湖湘文化“出海”,需要高校在战略统筹、专业人才培养、传播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探究文化“出海之道”,打造湖湘文化精品

任何一个重大文化战略都应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之上。

在继续做好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同时,应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置于湖湘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的核心位置。鼓励高校建立文化传播研究机构,围绕湖湘文化国际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发展模式、政策制定等开展专题研究,为湖湘文化“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坚持“内容为王”,深入挖掘湖湘文化内涵,着重对湖湘文化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进行阐释说明,形成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湖湘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高校应积极联络文化行业与企业,深入分析当今世界文化消费市场总体趋势,立足湖湘文化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不断强化“产品”“市场”“差异化”概念,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推动打造一批丰富多彩、为消费者喜闻乐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凝练体现湖湘文化、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艺术精品及文化产业精品。

升级国际传播之“术”,讲好湖湘故事

湖湘文化“出海”是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讲好湖湘故事。

实施湖湘文化“出海”人才队伍培育工程,应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通过组建学术创新团队,汇聚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湖湘文化专门研究人才。可联合海外相关机构建设国际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国家急需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力度,并开展对国外政府高级官员、对外文化传播人员、外向型企业高级管理者的湖湘文化专题培训。加强传播学、文学、法学、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集群建设,创新现有传播学理论体系。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学科基础、通晓各国语言文化、熟悉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管理实践人才。

巧借时代之“势”,拓宽文化“出海平台”

当前,“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兴未艾,湖南应通过积极对接、深度融入其中,大力拓展文化“出海平台”。

努力构建湖湘文化传播体系。鼓励高校学者参加各类国际性学术组织,积极建立以中国学者为主导的湖湘文化国际研究学会,形成以国际研究学会、湖湘文化研究中心、海外孔子学院、海外出版发行基地、学术网站等构成多元、影响全球的湖湘文化国际传播平台。

紧密对接国家层面“中华文化海外推广工程”“中华文化走出去精品工程”,打造湖湘文化“出海”品牌基地。支持高校依托优势学科群,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经贸文化一体化“出海”格局。遵循“产业铺路、经济架桥、文化搭车”思路,着力推进国际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海外校友会、海外表演活动、学术交流会等平台作用,积极培育海外湖南高校联合会,加强与海外湖南商会、行业商会等机构联系,凝聚海外传播力量,合力实现湖湘文化抱团“出海”。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6月6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