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张小春:深化产教融合助推湖南产业纵深发展

时间:2020-01-20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张小春 杨卓

导读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旨在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20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优化创新供给”——都表明深化产教融合势在必行。

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省份的湖南,应如何统筹推进以实现产教融合突破性发展?《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建言献策。

张小春 杨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业技术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湖南入选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当前,我省产教融合仍存在政策约束力不足、实施性措施不明、服务平台效度不显等问题,亟需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完善政策法律引领、丰富相关服务平台,以助推产业纵深发展。

优化人才供给,树立目标导向,构建多链条有机衔接新格局

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出发点,也是破解湖南产业纵深发展难点的迫切需要。应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牵引,持续推进高校开放办学,为加快构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方面,应突出企业主体,开展校企互聘,全力促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往往存在系统性设计不足、长效机制缺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资源不完备等问题。应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坚持“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将行业体系、企业人才引用标准融入高校管理育人之中,支持企业以评估促建、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高校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实习、顶岗挂职,选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企业人才入校兼职,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

另一方面,应明确育人导向,扩建孵化载体,全面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一些高校培养技能型人才还存在与企业需求、产业发展、行业实情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应进一步鼓励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围绕我省重点支柱产业,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特色鲜明、创新成果突出、产业匹配度高的创新创业中心和孵化基地,联合打造区域产业应用型学院、学科、专业,促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完善政策引领,加快科研转化,确保产教融合精准助力产业发展

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应着力消除校企合作阻力,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方面,应加快落实落细《实施方案》,强化产业和教育系统的政策牵引。《实施方案》试点城市应全面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资,细化教育可适用的土地、资金等优惠政策,形成详细清单向全社会发布。对已初步建设培育、认证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财政、信用等方面的激励举措。在政策执行层面,应着力解决政府、高校热,企业反应平平的问题。同时从顶层设计上为校企融合、合作搭建桥梁。

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将产教融合纳入学校的长期规划及纲领性文件。要探索教育高水平发展规律,制定适合高校实情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具体目标。对先行先试、成效明显的高校应在建设项目投资、学位点及学科设置方面予以支持,行政主管部门要善于引导多方力量共建共管,打消院校和企业的对接疑惑。

搭建服务平台,催化产业变革,加速建设高校创新驱动策源地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校与企业在资源利用、人才管理、技术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实质性深度对接,需要建立和优化一批平台载体作为支撑,以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催化”湖南产业技术变革。

一方面,应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园区。鼓励地方政府、高校、企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共建产教融合科技产业园、文化产业园、智能产业园创新平台。促使企业重视基础研究、底层研发,从输出劳动力、粗加工向输出商业模式、科技发展模式、文化创新模式迈进,实现“湖南智造”“湖湘品牌”升级。在芯片、关键基础材料、高端设备仪器、航空航天技术等精加工生产线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尤其要加大“高校+企业”联合创新力度。

另一方面,应鼓励运用智媒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建设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服务平台。构建吸引各类资源向湖湘本土聚集机制,着力突破区域、环境、资金等现实约束,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应立足湖南产业优势,逐步完善平台立体服务体系,为高校办学体制、教育管理改革赋能。要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我省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助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显著提升产业效益,为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1月20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