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王锋娟:深刻领会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三重逻辑

时间:2020-08-10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王锋娟

幸福是人类共同且永恒的追求。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切人民幸福,他在许多重要讲话、致辞、致信中都有表达和诠释。这些论述体系完整、情感真挚、立场坚定,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内涵意蕴。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上深刻认识新时代人民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向。

理论逻辑:实现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来自于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党初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与发展的动力所在。1835年,年仅17岁的马克思便立志要“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工作。正是出于对无产阶级悲苦遭遇由衷的同情,出于为贫苦大众求自由、求幸福的满腔热忱,马克思和恩格斯投注毕生心力探寻世界与社会运行规律,最终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促使他们笔耕不辍的不是为自己扬名立万,而是要谋求“大多数人的解放”、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与自由。这无疑是催生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大“初心”。在后来的继承与发展中,继续促使马克思主义穿越百年而屹立不倒、持续获得生命活力的,依旧是这份专注于人民幸福的“初心”。不同于那些早已消逝、空洞缥缈的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始终把目光投向“现实领域”与“现实的人”,致力解决人民反映的现实问题、为人民争取现实幸福,并由此实现自我更新、获得跨越时空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深刻印证。

历史逻辑:促进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一部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不断促进中国各族人民幸福与自由的历史。党带领全体人民历经28年革命战争、29年曲折建设与42年改革探索,开辟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一步步挣脱穷困、实现温饱、走向富裕,均源于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宣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具有根本一致性,“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马克思说:“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历史的价值评判往往蕴含在现实的眼光与胸襟之中。一个政党的未来命运从不取决于其为自身谋多少价值,而在于其现实格局中能否真正容纳下这“绝大多数”,始终为大多数人谋幸福。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获得历史垂青和人民青睐的价值根源。

实践逻辑:在不懈奋斗中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民幸福事业迈向新阶段

奋斗是幸福最坚实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生动阐明了幸福与奋斗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为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幸福实践提供了有力遵循。“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70多年的新中国史一再表明,中国人民如今的幸福日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积累起来的。

2020年新春,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戮力齐心、同舟共济,全面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历经3个月不懈奋斗,取得了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中国抗疫的成绩充分说明,幸福与安宁既不会从天而降,亦不会在松松垮垮中自动实现。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实干本色,主动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人民利益的痛点与难点、满足更多现实紧迫的需要,在不懈奋斗中为人民谋取更多更好的幸福。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城市学院基地特邀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研究(18WTB14)”阶段性成果)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8月8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