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蒋德海:以公平正义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

时间:2016-07-25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蒋德海

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我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主旋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表达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主张。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巨大成就转化为公民的政治认同,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伦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公平正义是民主法治时代的政治伦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政治伦理。民主法治时代的政治伦理与多数人的统治相联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幸福的基本宗旨,包含公开、公平、自由、宽容及权利保障等一系列伦理要素,而其核心要素就是公平正义。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正义是德性之首,比星辰更让人崇敬。事实上,民主法治国家全部的政治伦理都与公平正义相联系,也只有在公平正义之上,其他道德才有成长的空间。比如民主法治社会崇尚价值的多元性,不同的价值诉求都要求能够在法律平等的基础上得到尊重,再弱小的价值诉求都有存在的理由,再强大的诉求也不能胡作非为,这就离不开公平正义。如果一种强势性的诉求能够凭借权力任意扩张自己的主张,则社会的其他道德就难以为继,伴随而来的必然是背信弃义甚至是道德的堕落。

不仅如此,公平正义的政治伦理还是民主法治社会强大的社会凝聚剂。多元化的民主社会靠公平正义将社会凝聚成为“一块整钢”。公平正义的政治伦理是面向所有人的正义,具有公平、公开、平等、自由、法治等一系列特点,故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和凝聚最广泛的社会群体。近代以来,民主成为世界潮流,就因为它能够形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凝聚力,并爆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反之,缺失公平正义的社会,难有社会凝聚力,而一个完全不讲公平正义的社会,基本上就是一盘散沙。从这意义上,公平正义可以看成为当代民主法治发展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志。民主法治的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越充分。而社会的公平正义越充分,社会的凝聚力越大,则公众的认同度也就越高。

公平正义也是共产党人的崇高政治伦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统治的批判,主要就表现为揭露其公平正义的缺失,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同样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公平正义的理念近年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重视。中央领导一再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等等,所有这些理当成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伦理建设的重要指南。

公平正义和公民政治认同存在内在联系

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社会,公民普遍认同的治理模式必然与公平正义相联系。公平正义的治理模式不是仅仅造福于一少部分人,而是能够造福于全社会,能够给个人及社会带来持久的幸福。除了公平正义以外,没有任何一种政治伦理能够获得如此广泛和持久的政治认同。原因在于公民政治认同的“同”,代表了一种共同利益,这是公民政治认同的共同的伦理基础,也可称为“共识 ”。“共识”的前提是不同利益。而不同利益和不同利益能够达成和谐并形成共识或共同利益被人们所认同,就必须体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既保障个人利益,也保障社会的利益,是体现个人和社会利益的共同的伦理基础。人民的认同必须体现公平正义。人民不会认同不正义的东西,更不会长久地认同一种不正义的东西。

公平正义和公民政治认同的内在联系,还在于公平正义建立在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上,政治认同是公民参与的结果。公民通过参与而认同,是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民主政治就是参与政治。公民通过参与促进了认同,也只有参与才可能有政治认同。参与下的政治认同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某种无可奈何的结果,而是公民的自我选择。公民参与是公平正义的前提。公民参与的质和量决定了公平正义及其政治认同。没有参与就难有公平正义,也难有政治认同。社会上有一个说法:“没有人民参与的改革,就是对人民的剥夺”,就反映了这种认同观。参与可能会有不足,但克服参与的不足不是取消公民参与,而是通过教育,让公民能够更好地参与。

公民的政治认同也与司法公正有关。公民政治认同源自民主法治国家的法律权威,而法律的权威则来自公平正义。法律必须体现公平正义,不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马克思语)。法律理当成为公平正义的基本象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目标,就是全面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依法治国推进了公平正义,就能大大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

此外,现代公民的政治认同与社会的平等和自由有极大的关系。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社会,社会的平等和自由度越高,公民的认同度就越高。但社会的平等和自由必须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当然是平等和自由的社会,但这种平等和自由是建立在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的。最近挪威国民关于福利社会的投票,就反映了这种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平等。任何人的平等和自由都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平等和自由为代价。只有建立在公平正义上的平等和自由,才具有内在性、坚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因而能实现权利保障和社会幸福的目标。

以公平正义促进公民政治认同要有新举措

以公平正义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要超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长期坚持的“效率至上,兼顾公平”的方针。政治认同政治伦理的首要原则是公平正义。虽然近年中央领导一再强调公平正义,但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我国公平正义政治伦理的良好生态仍未形成。“官本位”、特权意识及民主政治发展的不足都造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伦理得不到应有发展,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政治伦理的发展不同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的政治认同。为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必须注重改革开放成果的转化,要将改革开放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果转变为公众认同的公平正义,并以此为目标推进公民政治认同。

以公平正义促进公民政治认同,要加大力度改革各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和经济生活更加平等。社会平等和社会幸福是公民认同的公平正义的基础,每时每刻都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认同。我国改革开放要实质性推进各项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仅靠宣传舆论,难以根本上改变公众政治认同的现状。同时要加大权力运行制度改革,从制度上杜绝“当官发财”的可能。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而“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改革权力运行制度的基本目标是大大降低和减少“当官发财”的机率,让期望当官发财的投机分子自动退出或不再进入国家公职人员的序列,而让具有献身精神的公民能以平常之心和社会情怀担任公职。

此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有效落实党中央关于广泛促进公众参与的决定。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成就瞩目,但公众的政治认同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参与不足。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议都已经指出:改革是人民的事业,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但中央决定的落实还有许多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不少地方仍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对公众参与改革不放心。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在更广泛的基础上促进公众的参与,才能有效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

来源:《社会科学报》总第1517期3版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