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王韧:以农业保险转型升级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2018-10-3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王韧 晏飞

农业保险是重要支农惠农手段,并以其特有的风险阻隔和经济补偿功能,成为精准扶贫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近年来,我省农业保险大力提标、扩面、增品、调结构,在服务“三农”和精准扶贫方面取得较好成效。2017年,全省农业保险签单保费为31.41亿元,为3165.46万户次农户提供了1199.94亿元风险保障。全省14个市州有116个县市区开展“扶贫特惠保”业务,累计为483.91万贫困人口提供贫困家庭综合保险保障和借款人意外保险保障,为34个农产品提供56.61亿元精准扶贫特色农业保险保障。

当前,农业保险扶贫需求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补齐原有短板,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深入助推精准扶贫,是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战略。

——创新与扶贫功能相适应的产品体系,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产品升级。

传统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低,仅覆盖直接物化成本。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流转土地的租金成本等大幅上升,导致农业保险赔付额与完全成本的差距拉大,农业保险投保的获得感不强,贫困农户投保积极性差。提高保障水平,或直接开展收入保险,是大势所趋。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已提出“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收入保险可以赔付农业生产者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产量损失和收入损失,对增强贫困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切实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外,结合贫困县产业特色,制定农业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方案,推出“保险+期货”,不仅可将农民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也是促进金融资源整合,构建可持续、更完善农业保险补偿及扶贫机制的有益探索。

——进一步对接农村多层次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放大保险扶贫效应,实现功能升级。

对于小规模贫困农户,保险公司可考虑提供一揽子保险扶贫产品与特色农业保险配合。在推出扶贫特色保险等新产品时,保险公司应遵循保本微利原则,让农户乐于了解、接受。

保险公司应加强与信用社、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以降低推广成本,并采取“保险+信贷”“担保+保险”等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保险融资和增信功能。针对贫困农户缴费能力较低、风险较大等特征,应争取政府对于特色、个性化农业保险产品风险分散的参与及支持,以保证保险产品供给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

对于新型农业主体,在加快发展价格收入类保险基础上,应探索农产品质量保证(或安全责任)保险,扩大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健全融资信用保证类保险体系。

农险机构应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村级,服务场所可与财政、农业、气象等部门共建共享共用,以扩大“提标”红利惠及面。

——推动农险政策由“普惠”向“特惠”转变,健全补贴扶贫机制,实现政策升级。

面对当前农业保险保费分级补贴政策,部分贫困县市无力配套。比如岳阳县对某些险种标的只能实施限制性承保或分区域轮流承保,其中将水稻承保比例控制在70%,生猪承保比例控制在50%。这种规模比例控制不仅影响农户投保意愿,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公司在科技应用、精准作业、大数据建设等方面的投放。对此,可考虑按照“政府全额出资保基本”思路,将水稻、小麦、油菜、能繁母猪、生猪、奶牛等最低保有量品种的保费补贴改为全部由中央和市级财政承担,取消贫困市县级补贴,鼓励其将调整出来的补贴资金用以支持地方开展新型农业主体一揽子综合保险,实现补贴政策从“普惠”向“特惠”转变,聚焦发展优势产业。

——发展以数字农险为核心的科技驱动型信息技术,创新保险扶贫方式,实现技术升级。

一是资源平台化。建立基于农业保险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做好农户智能识别,开展当地地理和气候条件、投放对象及投放项目分析,根据大数据进行项目管理、风险防范和后期的绩效评估。

二是理赔精准化。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使灾害评价定量化;使用无人机查勘,让查勘方式多元化,解决传统农业保险查勘定损速度慢、难度大等问题,减少理赔纠纷,提升农户满意度。

三是服务扁平化。利用App、短信、微信等方式,构建交互畅通、自采自证、主动触发、全面参与的服务机制和工具体系,培养农户的保险意识,打造普惠制与专业服务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新模式。

四是技术产业化。通过农业风险数据全面共享、监测数据的全面产业化,实现农业保险实务的数字再造。以数字农险为核心,实现决策量化、运作优化、服务公开、体系协同的农业保险转型升级,更好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扶贫新生态。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商学院基地)

(来源:湖南日报 ,2018年10月30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