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杨亦民: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应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

时间:2018-12-1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杨亦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坚持普惠金融发展基础上,疏通乡村金融“血脉”,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与效率。

以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为代表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是补齐农村金融短板的重要力量,理应跳出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抓住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融合发展新机遇,在推动产业链金融健康快速发展中不断壮大、打开惠农服务新空间。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应优先发展产业链金融

目前,高成本、高风险、高需求和信息不对称是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产业链金融的核心是将产业链节点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利益紧密结合,为全产业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发展产业链金融,可有效配置金融资金、降低信贷成本、控制金融风险,从而促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发展产业链金融有助于破解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体系应在产业链金融基础上培育和构建,并依托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模式为农村产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有力融资保障,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比如长沙县推出了“金融+合作组织+农户+政府”的产业链金融新模式——以大型农机具、农村住房等为抵押、质押媒介,政府增信,以1∶20的比例撬动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支农贷款——缓解了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问题。

发展产业链金融有助于合理配置农村信贷资金、建立金融风险管控机制。产业链金融的信贷模式是基于产业链各节点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在农村发展产业链金融,既可满足多元化融资需求,将金融服务范围沿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延伸;又可结合“互联网+”优势,建立专门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体系。比如沅陵县村镇银行在满足产业链各节点资金需求的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建立大额资金信贷备案、风险叫停、监管部门联动机制,有效降低了信用、操作、流动性风险。

发展产业链金融有助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达成“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双重目标。共享经济背景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面对农村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找准产业链共享生态和金融共享生态的契合点,打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实现多方共赢经济目标;另一方面要遵循产业链金融规律,秉承服务“三农”初心、强化“支农”理念。比如浏阳大围山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面向水果、蔬菜、稻虾等产业链推出的“惠农e贷”,就包含了“多方合作,生态共享”、助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共赢的理念,信贷效率较高。

以产业链金融助推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建立以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为基础的农村产业链金融供给体系。一是搭建“信用捆绑”模式,实现“信用拓展”。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等产业链上多主体的资信合力,降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信贷风险,使经营主体获得充足信贷资金;二是建设好共享互通的“资金池”。建立以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为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共同参与的资金融通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精准支持体系、精细引导体系和精良担保体系。优化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助推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资金供给能力和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能力的同步提升,降低资金错配损耗。

第二,瞄准产业链资金需求,打造以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为核心的农村产业链金融交易体系。一是积极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第三方质检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大宗交易平台,满足交易商的多种融资需求;二是针对产业链上不同主体资金需求的差异性,积极创新金融产品、结算业务,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比如推出农业园区集群企业“1+N”融信保业务、“种+加+商盟”贷等;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村金融科技创新,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建立农村产业链金融交易风险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实现农村金融效率提升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

第三,发挥产业链金融优势,构建以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为支柱的农村产业链金融生态体系。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农村产业链金融发展的领导和协调,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制度和规划的“下沉”机制;二是积极构建“互联网+信用”平台,实现产业链上经营主体各类信用信息的有效衔接。制定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实现量化考核,并配套激励和惩戒机制;三是以农业产业链信贷担保、保险体系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建设为抓手,形成“担保+信贷+保险+补偿基金”的多方联动机制,加快建立农村产业链金融保障体系。

(作者系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湖南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