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郝涛:让思想教育为脱贫注入内生动力

时间:2019-01-14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郝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他们的思想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脱贫效果。“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如果一个人没有志气,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必须通过补齐思想教育“短板”,为脱贫注入内生动力,防止脱贫后又返贫。

强化宣传引导。“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把思想教育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就要善做“看不见的宣传”,组建一支由“田秀才”“土专家”、致富能手、文化能人等组成的宣讲队,利用农闲时节及乡村传统节日,依托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平台、乡村大喇叭等传播载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快板、小品、歌唱、舞蹈、运动会等,争取让党的扶贫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通过“接地气”“真走心”地宣传引导,不断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使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想,帮助他们形成“扶贫不是发钱,脱贫不养懒汉”理念,立志“宁愿苦干,绝不苦熬”,做到“政府拉一把,自己更努力”,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避免掉进“坐着等救济”的陷阱。

抓好干部示范。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党员干部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引导和激发群众脱贫意识的重要任务,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是最有力的引领,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示范,干部只有自身素质过硬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脱贫攻坚中为群众注入内生动力,干部要当好“头雁”,“撸起袖子加油干”,把重心向下移、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心劲向下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面对面与群众交朋友,心贴心与群众拉家常,用高尚人格感召群众,用实际行动带动群众,用脱贫案例鼓舞群众。通过干部的示范引领,引导群众树立艰苦奋斗观念,继承发扬勤俭节约美德,自立自强。

注重典型感化。“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最好的说服,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引导群众学有方向、干有目标。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就要寻找身边的感动,汲取榜样的力量,积极开展“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真正发现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身边典型,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典型的引领作用。同时,在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基础上,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综合运用宣传栏、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平台,广泛宣传致富脱贫户等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把经得起考验的榜样人物“立”起来,用可亲、可近、可信、可学的鲜活事例激励群众,努力营造“人人愿当先进,个个争当典型”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思想教育工作开花结果。

坚持文化陶冶。一些群众之所以贫困,与其知识贫乏、观念落后、视野狭窄、思维陈旧等原因密不可分。让群众脱贫不返贫,应注重扶贫同扶志相结合,革除因贫守旧的贫穷文化,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改造旧的、迂腐的文化价值观念,努力在消除贫困文化上下功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先进的文化影响人、鼓励人、带动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有效融入脱贫攻坚工作,引导群众致富不忘党、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集体,不断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同时,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精神滋养,把扶贫政策、扶贫故事融入到文艺创作中,巧借文化“软实力”做好扶贫“硬功夫”。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1月12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