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邓清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握好十个辩证关系

时间:2019-02-27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邓清柯

精神灯塔引领我们奔向新时代星辰大海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握好十个辩证关系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把握内蕴其中的十个辩证关系:在产生过程上,把握逐步形成与正式提出的关系;在创立贡献上,把握集体智慧与领袖作用的关系;在时代背景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在核心要义上,把握理论主题与时代课题的关系;在科学体系上,把握“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的关系;在精神品格上,把握伟大社会革命与伟大自我革命的关系;在目标追求上,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在理论成果上,把握继承“老祖宗”与实现新飞跃的关系;在实践要求上,把握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把握长期坚持与不断发展的关系。

邓清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我们奔向新时代星辰大海的精神灯塔!

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载入党章和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贯穿其中的一系列重要辩证关系。

一、在产生过程上,把握逐步形成与正式提出的关系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任何一个理论的形成,都有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为这一思想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十九大正式命名的。这是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十九大的灵魂和最大亮点。确立这一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十九大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和最重要的贡献。这一思想的逐步形成是正式提出的逻辑前提,正式提出是逐步形成的必然结果。我们既要按照“历史进程从哪开始,思想进程就从哪开始”的逻辑,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认识这一思想是从砥砺奋进的实践沃土里长成的理论参天之树,是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指南;又要把握“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的规律,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认识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和最新发展,是划时代、里程碑式的重大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这一思想作为过程存在的意义,对这一来之不易的宝贵思想财富,保持高度的理论自信,看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新思想的诞生为标志,从而解开“为什么说十九大提出的这一思想是十八大以来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的时代之问。

二、在创立贡献上,把握集体智慧与领袖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领袖人物是人民群众的引领者。首先,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在理论创新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打上了习近平同志从基层到中央长期实践经历的鲜明烙印,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宝贵结晶。同时,如果没有党的领袖提出、发现和采纳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新认识、新见解,将其上升为路线方针政策并对全局发挥指导作用,就不会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正因为这样,我们党会把在理论创新中起核心作用的领袖作为新的指导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并用其名字来命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他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为这一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用他的名字命名,名副其实、当之无愧、恰逢其时,体现了我们党理论上的成熟和自信。只有把集体智慧的基础作用和党的领袖的核心作用统一起来,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为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服务人民的鲜明立场和贴近大众的鲜明特色,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为什么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的时刻担负了重要责任,在关键的时候起了关键的作用”,从而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切实提高学习贯彻这一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在时代背景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一方面,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就世情而言,我们正处于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期,如何在变局中把握方向,增强定力,勇立潮头,趋利避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避免大国冲突的修昔底徳陷阱,是面临的新考验。就国情而言,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如何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化解经济下行和转型的双重压力,任重而道远。就党情而言,我们正处于长期执政时期,如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增强执政安全,跳出历史周期率,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另一方面,要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演变过程不只是定语的简单叠加,而是内涵的不断提升,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级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像铜板的两面,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整体。联系在于,二者都离不开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区别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调的是新时代,如何回答新时代的新问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明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这一思想夯实了实践基础。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对这一思想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看到新时代既是这一思想的历史条件,又是其思想内涵,还是其重要标识,防止把新时代当成历史学划分时代的标准的错误认知,避免“身子已进入新时代,脑子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惯性。

四、在核心要义上,把握理论主题与时代课题的关系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有一个最本质的内容,这就是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要义既体现了这一思想的理论主题,又反映了其时代课题。从理论主题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也不是别人送过来的“香馍馍”,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从时代课题看,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都是对重大时代课题的创造性、系统性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在不同时期相继表现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时代课题。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回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可见,这一思想的理论主题是时代课题的母体,时代课题是理论主题的展开,理论主题与时代课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处理好这个关系,就找到了这一思想的总开关总线索,有利于我们牢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真谛,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防止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上犯巅覆性错误。

五、在科学体系上,把握“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的关系

理论体系的产生是理论成熟的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以“一体两翼”为骨架的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一体”是指,这一思想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翼”是指,在理论上,这一思想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八个明确”的基本内容。“八个明确”从世界观的高度回答了“怎么看”的问题,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重大问题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另“一翼”是,在实践上,这一思想围绕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实践经验的集大成,为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作为契合关系,具有内在同一性,是基本内容与基本方略、理论与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战略与战术的统一,为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脉搏、掌握规律,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方法论指引。把握好这一关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掌握贯穿这一体系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大方略、大智慧,走出把“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或等同起来、或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认识误区。

六、在精神品格上,把握伟大社会革命与伟大自我革命的关系

马克思有句名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精神红线,就是由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从社会革命看,我们党在一大纲领中就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从自我革命看,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一部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奋斗史。在新时代,党必须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这既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实践证明,伟大社会革命深化党的自我革命,为自我革命开辟了广阔天地;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为社会革命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是党协同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结果。因此,我们党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确保“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必须把两场伟大革命都搞好。唯其如此,才能领会推进伟大革命的精神实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不忘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自觉澄清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对“革命党”“执政党”的不准确区分,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我们广袤国土上不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七、在目标追求上,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目标指明方向,凝聚力量,引领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了我们党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在国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凝聚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中国梦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居引领地位的核心内容和起窗口作用的独特标识。在国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着世界各国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这一构想汲取了马克思关于“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精华,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哲学观。这一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制高点,凸显了中国特有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具有强大的理论吸引力、思想感召力和实践生命力,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最大公约数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我们党致力于完成中华民族千秋大业,本身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处理好这一关系,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只有这一思想而没有别的思想能够解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才能塑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良好国际形象,克服一些国家害怕中国会再次通过朝贡制度来重建“天下秩序”的担心,让两个最大公约数同频共振,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和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八、在理论成果上,把握继承“老祖宗”与实现新飞跃的关系

一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源”而言,这一思想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这个科学理论的“老祖宗”与孔子这个传统文化的“老祖宗”的取长补短、和谐共处,成为站在巨人肩上的根深叶茂的集大成之作。就“流”而言,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新飞跃。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比如,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是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原创性内容。在新时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不忘“老祖宗”是实现新飞跃的前提,实现新飞跃是继承“老祖宗”的结果。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澄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容、不兼容的模糊认识,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开创性意义,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

九、在实践要求上,把握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我国发展的“风向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学习贯彻这一思想,要聚焦主要矛盾,善于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正确处理好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从“变”来看,要立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日益强烈的新变化,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走过再长的路,走到再远的未来,人民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辞典中永恒的关键词,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红色密码。因此,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从“不变”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起重要作用。从社会发展全局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延续100年左右,所以党的基本路线绝不能动摇。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表明,今天重新定义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不需要发展了,而是要在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给上创造更好发展。要看到,以人民为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保障。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必须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变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既反对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的倾向,又防止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把美好生活的胃口吊得过高的现象,切实兑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承诺,努力让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十、在指导思想上,把握长期坚持与不断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是引领我们奔向新时代星辰大海的精神灯塔,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各级党组织首要的政治任务。我们要把这一思想作为主题和主线贯穿理论武装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这一思想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说党的理论创新到达了终点,而是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新高度,也开始了新起点。当今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必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见,长期坚持与不断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长期坚持,源于科学理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不断发展,彰显了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的要求。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把这一思想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才能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作者系湖南省委讲师团副主任)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2月26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