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陈晓红:把脉知识转移助力技术融合和跨界创新

时间:2019-03-05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 陈晓红

把脉知识转移

助力技术融合和跨界创新

——《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研究》成果评述

陈晓红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产品及技术更新换代迅猛,硬件投资逐步减少,技术和知识的比重升值,单个企业很难独立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过程,更多的企业开始依赖与其他企业或组织组成技术联盟,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因此,技术联盟如何进行知识转移,如何提高知识转移效率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技术融合和跨界创新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致力于把脉知识转移,助力技术融合和跨界创新的专著《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研究》的出版,因而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校长曹兴教授撰写的专著《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研究》,对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定义进行了界定,系统分析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的本质特征,并对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的动因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的构成要素,构建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三阶段模型;从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伙伴选择机制、协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及超循环发展机制四个方面对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运用自组织理论、超循环理论等,分析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形成与发展,构建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超循环模型。通过对技术联盟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各个阶段内的知识转移行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剖析;对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的稳定性和成长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知识转移行为的技术联盟生命周期演化模型。

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影响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绩效的因素,阐述了影响知识转移行为绩效的机理,构建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绩效模型,该模型强调了技术联盟网络结构和联盟企业间的关系,以及对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的交互作用,把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绩效作为反应变量,影响知识转移的客体特征、主体特征、技术联盟网络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并就解释变量对反应变量的作用提出假设。针对研究假设,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在湖南省、广东省及浙江省等地开展问卷调查工作,获取了第一手数据;采用信度、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及路径分析,实证结果较好地支持了理论模型。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通过描述性案例研究方法,再次对影响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研究股权式技术联盟和契约式技术联盟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揭示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本质特征和涌现现象,该书还着重分析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的复杂性特征,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构建了非加权技术联盟网络模型和加权的网络组织知识转移行为模型,从静态网络和动态演化的网络角度,研究网络演化结构与网络结点的特征、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联盟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强、学习门限越低,越有利于知识的快速转移;技术联盟网络的规模、网络的拓扑结构、企业的联盟企业数都会对技术联盟网络内知识的转移产生影响;技术联盟网络规模越小、企业的联盟企业数越多,知识转移得越快。

针对技术联盟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效率、效果和效应的统一,该书提出了“紧扣三个基本阶段、抓住三大关键要素、深入三个价值层面”对策建议。“三个基本阶段”是知识搜寻与选择阶段、知识获取与吸收阶段、知识整合与创新阶段,针对每阶段都提出联盟企业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的建议;“三大关键要素”即影响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主体特征、客体特征、网络特征,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围绕三大因素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联盟知识转移效果的对策建议;“三个价值层面”是包括企业个体层面、联盟合作层面、产业(政策)层面,围绕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实现技术联盟知识转移价值的对策建议。

总之,该书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等现有理论,揭示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的演化规律,为提升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率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理论与技术方法。这既是对已有技术联盟创新行为研究的集成与突破,也是对技术联盟稳定性理论研究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商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3月2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