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柯银斌:中国智库成长为国际化智库需要走对哪几步?

时间:2017-01-16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柯银斌

作者|柯银斌,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员、智库研究专家

来源|选摘于柯银斌在《首席战略官》在线交流讲座上的演讲内容

导读:1月13日晚,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员、智库研究专家柯银斌在《首席战略官》在线讲座上就“国外智库国际化案例研究”进行了观点分享,现将其精彩发言摘录发布,供对智库研究感兴趣者参考:

1、《首席战略官》: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新时期中国智库的目标和任务。您如何理解这个“新”?

柯银斌:有三层涵义:一是“新环境”,全球化日益加深且复杂化,同时还有什么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新技术群体出现,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等;各种冲突不断,文化多样增强。

二是“新思路和方案”。在新环境下,中国智库应该或必须提出关于公共政策和战略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案,即不同于中国过去的,也不同于西方目前的。

三是“新技术和方法”,为提供新思路和方案,中国智库应该或必须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例如大数据、知识管理,等等。

2、《首席战略官》:您在《智库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提到的十家国际化智库,它们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几点?

柯银斌:我们将其归纳为“3+5法则”,这是一个大数法则,即大多数情况是这样,并不排除例外的情形。

有3点是必要的:一是清晰的战略定位,二是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三是品牌性交流活动。

有5点是可选的:一是核心领袖的魅力和作用,二是政府良好沟通与独立性研究并行不悖,三是高效与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四是充足的研究经费,五是多元化的合作伙伴。

3、《首席战略官》:这十家智库,起因、发展、未来方向不尽相同,未来整个国际化智库梯队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中国智库在其中是什么角色?中国智库国际化进程中,怎么更好地融入其中?

柯银斌:到2049年,全球智库体系中,中国智库将占据主导的角色。

中国智库的国际化进程,有三个明显的阶段,可称为“三部曲”:学习、合作、创新。

如同市场经济下的中国企业一样,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智库也是全球范围内的后来者,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智库是先行者。后来者追求成长,赶超先行者的基本逻辑是先学习、再合作,再创新。这对中国智库发展也是适用的。

根据先行者智库的经验,智库国际化主要有以几种渐进的方式:首先是研究成果对外传播,主要通过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自媒体与他媒体,用目标受众的语言文字发表智库的各类研究成果;第二是不同国家智库之间的人际交流,包括日常工作中的交流、专题性互访,以及国际会议、国际联盟中的交流;第三是研究课题合作,中外智库共同商定研究课题,共同组织研究团队完成课题研究并发布研究成果;最后是到外国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外国智库共建新的智库。

中国智库国际化首先要学习先行者的经验,这种学习不能照本宣科地模仿以上几种方式,而是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只有这样,中国智库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先行者的差距。

具体而言,中国智库的对外传播与人际交流不能仅局限于智库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而是凭借自身的地位和实力,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共同推进。

例如,中国智库对外传播可与中国主流的英文媒体合作,如果能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则效果更好。从客观需求来看,国际社会愈来愈多地关注中国,希望了解更多的中国真实情况。这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提供了机会,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就要看中国智库自身的能力和意愿。

再有,国际会议交流由于主题明确、参与者大多是同行专家,其效果甚好。中国智库每年在国内主办了许多国际会议,并开始在国外主办。

这些国际会议如果更多地与外国智库共同主办,其实际效果将会更好。以上传播与会议合作,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媒体的特点做好对外传播,可以学习到如何设计会议主题议题,如何控制好会议流程和节奏,进而做好组织传播。

如果说在对外传播与人际交流中学习的成份要多些,那么在课题研究与共建新智库方面就是合作的成份更多些。这将是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智库在课题研究国际合作上先行一步,做出了积极地探索。中国智库,尤其是国际问题智库应把国际合作研究作为发展重点。

这是因为:(1)国际问题研究课题本身就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如果只是某个国家的智库单独研究,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自说自话”甚至“自娱自乐”的困境;(2)智库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和方案,如果在政策制定之前期,不同国家的智库共同开展了某项政策的专题研究并发布研究成果,这将有助于各自国家的政策制定,尤其是双边多边政策。

中国智库如何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呢?首先是思想要进一步开放,要有寻求合作的意愿;二是选择合适的外国智库作为合作伙伴,一般而言,合作伙伴之间议题相同或相近,资源和能力存在互补性为合适;三是从小规模合作开始,双方取得成果和信任后,再逐渐扩大合作规模;最后,双方共同评估每一次合作项目,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在学习与合作的基础上,中国智库才有可能在未来国际化实践中有所创新。如何创新?目前我还说不清楚,但合作创新将是主要途径和方式。

4、《首席战略官》:请问柯老师,2015年,国家层面推动中国智库行业发展以来,国内智库建设热闹的很,根据您的研究,您认为中国的智库目前在哪些方面存在短板?如何才能达到与这十家国际智库相同的水平,您认为可行的路径是什么?

柯银斌:关于“短板”,习近平主席讲得很清楚,那就是研究质量不高、内容创新不足。拉名人、办论坛、形式主义严重。

可行的路径,就是刚才所讲的:学习、合作、创新。

其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敢于探索未来的问题,全球的问题。不要过份追求领导批示,你有新的思想,领导会找你的。

5、《首席战略官》: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速度与复杂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独立发起成立智库。中国智库整体国际化的过程中,怎么发挥企业智库的作用?

柯银斌:这个问题,我喜欢。

我刚刚完成2016中国企业智库发展报告。企业智库在中国智库体系中,处在非主流的边缘位置。

企业智库自身也是参差不齐的,发展不平衡。研究活动强,传播活动差。

企业智库在整个中国智库体系的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业规则的修改和完善上。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部分。

如何发挥这种作用?把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及其带来的收益,告诉更多的企业就行。

6、《首席战略官》: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智库经费的充足与否与机构本身是否能长足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您认为应该如何拓宽中国智库的经费渠道,最重要的是,怎么管理和完善这些渠道?十家国际化智库的经费渠道有哪些是可以直接为中国智库借鉴所用?政府意志在这方面能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个人参与经费提供需要形成哪些规范性的操作才能有利于整个智库行业的发展?

柯银斌:基金会是中国智库筹资的重要渠道。

首先,政府应放开智库基金会的登记注册,目前手续繁杂,难办得很。二是政府应该制定专门政策,对赞助智库的基金会给予税收优惠,不仅基金会收入免税,资助基金会的资金也要免税。

第三,政府采购智库产品应有规则并且透明。

以上是政府所为/该为之事,将极大促进中国智库的发展。

国外智库的筹资渠道和方式都值得中国智库借鉴。除捐款和基金会之外,承接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的委托课题,从事经营活动(咨询、培训、出版物销售等),等,都可以探索。


普通个人参与经费提供?这也许是一种新方式。可采取项目众筹的方式,目前还未听说过成功的案例,可以尝试。

(来源:首席战略官 ,2017年1月13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