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刘亮:完善中国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

时间:2017-03-2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刘亮 卢莉莉

有的放矢 多管齐下

完善中国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



中国高校智库作为智库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但相较于国外知名高校智库,中国高校智库整体水平仍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当前,中国高校智库应在充分立足本国国情的前提下,学习国外知名高校智库的优秀做法与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模式,建立更加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提升自身综合水平,建设新型高校智库。

科研机制不够完善

成果实用性尚不足

高效的组织管理结构。世界知名高校智库多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为研究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研究部门包括常设的研究部门、研究中心和根据项目需求设立的课题组。前者通常是常设单元,课题组则是临时设立,课题结束后自动解散。行政管理部门包括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宣传部门等。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式打破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严格的等级界限,部门之间得以进行通力协作,为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运作环境。

灵活的人才管理与交流机制。研究人才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是科学合理地配置智库人员的重要前提。世界知名高校智库遴选招收工作人员的方式公开化、渠道多元化,研究机构或企业的学者和专业人员、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政府卸任的官员、其他智库的研究人员等都被包括在内。智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顺畅,极大地促进了智库的高效运行,同时也使得智库的影响力直接深入到政治决策核心。世界知名高校智库之间还建立了定期互访机制,借此提升研究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世界知名高校智库资金来源多样,主要有高校机构建设拨款,政府的拨款和补贴,基金会的捐助,个人的捐助,企业或机构的捐款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收入等,其中基金会的资金捐助通常占到绝大部分。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和社会投入机制是智库独立性的重要保证,是欧美高校智库发展的根基。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大力开展新型智库建设,一些高校智库在国内国际的综合影响力均得到大幅提升,但其在运行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组织结构机制较为落后。相较于世界知名高校智库,中国高校智库的建设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高校智库依然对政府相关部门有很强的依赖性,传统的自上而下治理的智库组织管理结构与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要求日趋不符。

人员配置不够合理。虽然当前国内主要高校智库大都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吸纳人才,但招收的人员主要是名牌大学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与跨学科、综合性强的智库研究不相符。中国特色的“旋转门”机制也尚未成形,政府和智库的人才交流有待加强。另外,国内很多高校智库未能合理安排机构内部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与科研辅助人员的比重,并缺少专门负责与外界交流的部门或人员。这造成了国内高校智库自身定位不够清晰、工作人员分散、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智库影响力难以充分发挥。

资金渠道过于单一。政府部门的拨款补贴、社会捐助和自筹资金是中国高校智库的资金来源。其中,政府资助是中国高校智库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相比之下,社会捐助和智库自行筹集所占的份额很少。近年来,国家对智库建设越来越重视,对智库的财政支持也相应地逐年递增。不过由于目前尚缺少完善的社会捐助机制,缺乏合适的捐助渠道和方式,社会捐助在中国高校智库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例很低。此外,由于当下中国高校智库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尚待提高,高校智库自筹经费也难有重大成效。

科研机制不够完善,研究的实用性不强。首先,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高校智库与政府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主要表现在前者既依赖于后者,又与后者缺乏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这直接导致了高校智库对政府的决策需求缺乏相应的了解。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在中国高校智库的科研中较为普遍。智库的研究成果多为经验总结或者是政策解读和评估,与政府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更缺乏前瞻性和预判性研究。

以实际问题为导向

切实提高智库服务能力

创新组织管理体制。高校智库的良好运行需要研究部门与行政部门的良好配合,应当重视辅助研究的行政部门建设,积极寻求高校智库组织管理结构的创新改革。相对于一些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行政化倾向,中国高校智库在管理与运行方面应逐步趋向于公司治理模式,如设立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基金会、媒体委员会等。高校智库自身需要保持精干的行政事务管理团队和专职研究人员,采用项目式管理模式对研究课题进行管理。

完善人才管理与交流制度。首先,要改变中国高校智库当前“单向旋转门”的局面,即有很多智库研究人员进入政府部门任职,却鲜有政府官员和职员进入智库工作。中国高校智库在选拔人才方面应当注意吸收来自政府方面的人士,从而及时了解政策的需求与走向。其次,要拓宽人才选拔渠道。目前,智库研究的跨学科、综合性倾向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相关研究人员需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因此中国高校智库的选才范围不能再限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另外,还应合理安排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比重。作为主体,研究人员的构成应注意年轻化;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智库日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以兼具管理和研究能力的学者型管理者为最佳。最后,中国高校智库建设还应该重视内外部的人员交流,可以联合所在地区内其他高校智库建立高校智库群,还可以定期与其他地区乃至国外高校智库进行人员交流,以此促进不同智库间的了解,让智库得以保持丰富的思想活力。

完善高校智库筹资机制。中国高校智库需摆脱依赖政府拨付大部分资金的局面,建立起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政府部门则应对与智库有关的基金会发展给予相关政策方面的扶持,如对向智库捐款的个人及团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流向智库。另外,借助市场经济规律,中国高校智库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销售出版物、提供培训课程和咨询服务等方式取得资金。

完善科研机制,提高服务能力。高校智库的职责不仅限于建言献策,更应及时向政府提供所需的决策资料和解决方案,并面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战略研究。中国高校智库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实际国情出发,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满足外界需求。只有高校智库成果的有效供给与政府公共决策的有效需求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公共决策的持续优化和智库影响力的实质提升。最后,高校智库应当发挥自身的研究特色和优势,不要一味追求多领域的研究,而要在某一自身优势领域进行深入耕耘,努力朝着专业化与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03月21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