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范义:对甘肃省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7-05-3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范义

智库是产生理论、输出政策的重要思想机构。《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特色新型智库在改革、发展、创新等各方面,提供新思路、新见解、新措施,不断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后发赶超的目标任务。”纵向地看,近些年甘肃取得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横向地看,与东南沿海等地的发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何才能走出甘肃的现实困境呢?利用加快甘肃智库建设进一步促进科学理性发展,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随着甘肃智库这个咨政平台的发展,贯彻落实“新思路、新见解、新措施”的要求,将会对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作出宝贵的贡献,为甘肃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甘肃省的智库建设刚刚起步,亟需构建一些系统性体系性的机制制度及法制。目前智库属性基本上是行政化、机关化的,平面型的成果较多、立体型的成果较少,特色暂不够鲜明;趋同性的研究成果多,有针对性、操作性的高质量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少;就事论事的短期性、应景性的成果比较多,就事论理的中、高端建言献策供给不足。从智库建言的内容方面看,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比较多,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和党建方面的比较少;纵与横、上与下的关系协调任务比较繁重,需要加快建立能够接地气的真正符合自身发展的建言献策体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甘肃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明确理论定位

历史证明,要使一项战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理论的自信和自觉。实践上的问题往往根源在于理论;治标是外在规范,治本最终要靠理论遵循,即理论是实践的眼睛,理论的指导和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灵魂。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传统发展方式,尤其是转型升级跟不上,就必然会付出沉痛的代价。正如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理论上的不成熟,就会在实践上带来一些盲目性。

从这些意义上讲,甘肃智库建设必须要把握好理论定位,也就是说甘肃科学发展的奇迹,关键在于理论的自信和自觉。而这个理论定位首先是要能够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2月5日甘肃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讲话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对甘肃当前的“基本省情”、“战略目标”、“发展举措”都作出了重要命题和新要求,无疑是甘肃建设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把握工作着力点

一般情况下,工作上的着力点,就是发展中的重点。什么是甘肃智库工作中需要更加关注的着力点呢?笔者认为可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甘肃自然条件严酷,其中最大的劣势是缺水。全省干旱、半干旱面积占总面积的75%,各地年降雨量在36—750毫米之间。虽然甘肃地面分布着以乌鞘岭为界的东、西两大流区,黄河、长江、内陆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流域九条水系,但是目前省年均可重复利用水资源已下降到23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950立方米左右,已低于每人每年可重复利用水资源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不及全国人均水平的1/2,全省目前水资源总量近300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人均水资源压力已经显现。

二是建设“山川秀美”甘肃的任务艰巨,推进“山川秀美”甘肃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专项行动的设计及实施亟待启动。甘肃地处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现实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目前全省土地总面积中有林地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1.46%,森林覆盖率居全国28位。生态系统退化,沙化、荒漠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民勤治沙、敦煌保护、祁连山冰川保护、黑河石羊河治理等都需要特别关注。



三是甘肃仍有200多万贫困人口,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靠后。要真正做到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任务艰巨,通过政府兜底扶贫难免会留有后遗症。尤其是一些勉强脱贫户潜在的脆弱性,难以保证阻止客观存在的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四是地方工业基础薄弱,全省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本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能力不强、自我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甘肃2016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呈现为13.61∶34.84∶51.55的结构状况,其中占比13.61的农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仍然较低,但却容纳了近60%的就业人口。这表明甘肃省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也表现出甘肃产业结构演进的迟滞,这种情况必然会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障碍。

五是甘肃城市体系结构畸形,除了兰州这个370多万人口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两个100万左右的大城市。在全省城市结构中由于缺少应有的一两个大城市支撑拉动,出现了因城市大、中、小结构比例失调而导致的城市结构体系不够合理甚至畸形的问题,影响了城际间应有的合理布局、辐射联动的功能作用。

六是甘肃作为文化资源大省,但文化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文化产值在全省产值中的比例仍然很低,2015年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2016年仍在3%以下。

此外,还有兰州新区、兰洽会、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文博会”等重要平台和战略抓手的进一步宣传、推介、开发开放,等等。甘肃想要解决所面临的这些问题离不开智库的支撑。

凸显特色性新型性体系性和网络性

甘肃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了提高智库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着力体现特色性、新型性、体系性、网络性。

一是要突出“特色性”。应着力体现“一苦两弱”的特殊省情,在做好“山川秀美”、“农民增收”、“民族稳定”等文章上下功夫。

二是要突出“新型性”。创新是智库的动力和命脉。要使智库不断地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感性走向理性,必须要革故鼎新,体现甘肃发展的时代性、把握甘肃发展的本质性、揭示甘肃发展的规律性、彰显甘肃发展的创造性。

三是要突出“体系性”。应秉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方面,加快建设“官方、事业、企业、民间”智库协调有序发展格局,鼓励民间人士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从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视角,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对外开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的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四是要突出“网络性”。主要是应重视“互联网+甘肃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模式的运用,尽快搭建一个甘肃智库网站窗口平台。互联网是今后穿透性极强的核心竞争力,也会是直接推进甘肃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不竭动力。

此外,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还需进一步积极培育热爱建言者的人才队伍、营造良性循环的智库生态环境。需要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队、企业和社会的同力协作,才能百花齐放、凝聚智慧,从过去智库建言献策渠道单一、不够通畅等平面型逐步走向多元的立体型。要善于调动方方面面的建言爱好者,尤其是源源不断的新面孔能够参加到智库建设的行列中来建言献策,在构建一个能够相互贯通补充、相互协同联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智库队伍上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智库生态环境。

(作者系甘肃行政学院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05月24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