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廖宇婷:网络数据资源共享推动新型智库建设

时间:2018-02-0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廖宇婷

从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到2016年同方知网数字出版集团举办的“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究与智库建设研讨会”和光明日报社、南京大学携手创办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系统的正式上线,再到2017年“中国智库大数据评价研究”课题组与国内首个国家级文化大数据专家智库相继成立,这一系列有关智库建设的重大事件表明,国家已经关注到系统化、科学化的网络数据资源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当今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仅有助于智库服务社会,发挥公共外交力和舆论引导力,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搭建科学化、合理化的新型智库咨询平台,使智库为我们提供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新举措和新方法。但就目前我国智库信息的状况而言,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存在着开放度不够、数据模式单一、集成建设落后等问题,这均导致了智库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决策需求之间差距的加大。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建设网络数据平台、增强智库服务能力、满足智库研究需求等方面,作出极大努力。

创立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智库信息搜索引擎

传统智库由于接受信息和获取准确资源较慢,难以应对多变化、多样化、复杂化的工作任务,不易制定出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服务策略。一方面,各类智库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储备了一定规模的数据资料,但大多却是以纸质形式储藏在各个部门内部,翻阅不便且易于磨损,致使智库难以快速掌握真实状况,其策略滞后于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智库各分支与实践部门的数据信息交流合作渠道尚不健全,智库课题研究组的相关人员与执行部门联系较少,缺乏信息获取的渠道,无从寻找更多可靠的数据资源,致使他们在建言献策的过程中无法对症下药,更难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方案,无法“一针见血”地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增强智库产品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我们必须重视智库网络数据的开放共享与及时更新,建立以实践性、准确性为基础的智库信息搜索引擎。在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一个汇集大量智库数据资料且能够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云智库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实现智库服务线下、线上无缝对接。二是提倡各个机构结合自身具体状况和需求,加强各部门智库的信息化、网络化与科学化建设,提升智库的服务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三是通过信息资源管理库建设虚拟实践基地,促使专家加强对基层现实状况的了解,提供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

建设以大数据为基础的

网络咨询平台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经过人工筛选和处理后,便具有强大的增长率、决策力、洞察力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以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价值(Value)四个特点而著称”。目前国际化、科学化的智库建设时不我待,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新型智库建设,我们首先应当建立智库数据中心,将散落在各个独立机构里的智库数据资源进行汇编整理,例如纸质数据资料电子化,创立内外部机构之间的数据传输接口,开通信息进入数据中心的“绿色通道”,并及时提供数据分析服务等。其次将智库数据资源作为一种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开放、平等、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综合判定数据真伪,利用筛选过的数据信息,建设决策咨询管理平台,为决策咨询提供专业化的管理服务。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网络咨询平台的建成,不仅能够提升新型智库的研究能力,还能提高它的产出效率。在新型智库的研究能力方面,数据的合理运用可以促使各类智库在研究国家战略计划、服务决策、创新理论、引领思潮、资政启民、辅助决策、解决问题等方面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新型智库产出效率方面,大数据处理技术相对于传统数据挖掘技术而言,最大的优势便是对数据的极速处理,有“一秒定律”之称,即在最快的速度里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新型智库需要努力对传统智库的体制机制、类属关系、问题认知、服务方式、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精准科学的咨询服务,推进智库自身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网络数据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提升智库预测的高效性和准确性。相比之下,传统的数据收集分析往往存在着数据不够完整、处理效率偏低、策略方案可行性不足等问题。特色新型智库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实时收集、实时分析与预测,辅助解决问题。例如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力,运用数据智库对全国的“公共政策论坛”节目的收视率进行详细统计,分析电视观众的收视偏好和收视时间分布,然后选定播放节目的最佳时间段,收获传播信息的最佳效果。

我们需要有担当、有格局、有谋略地筛选和利用智库数据资源,并且建立智库数据的共享平台,实现智库数据的价值最大化,突出智库的前瞻性与预见性研判,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1日 )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