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二届甘青民族走廊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举行

时间:2021-07-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朱羿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宁7月18日电 (记者朱羿)7月17—18日,中国各民族交往交融史暨第二届甘青民族走廊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举行。与会学者表示,不同于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民族国家观念,中华文明是多民族长期交往交融而形成的文明型国家,各民族的交往交融共同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永江表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交流与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源流。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长鄂崇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自我文化认同、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等多重认同不断加深的过程,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有着不同于欧美的独特的历史经验,在各民族交往融合中形成了多个别具特色的“区域民族走廊”,如甘青民族走廊、辽西走廊、西南藏彝走廊,都是典型的民族交往融合地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杨红伟表示,甘青民族走廊是我国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汇的区域,这里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深度融合,是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和典范。河湟地区是甘青民族走廊的核心地带,河湟地区各民族和谐共生格局的形成,具体而形象地表征着中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内在动力机制与形成路径。因而,研究河湟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存宁认为,加强对历史时期边疆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的研究,以及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对边疆地区和边疆民族的历史、文化认识,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研讨会由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责编:张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