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8)》在京发布

时间:2018-05-2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张赛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赛)我国社会组织近两年快速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开始迈入发展的新时代。5月16日,《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8)》在京发布,本次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承办。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教授,《中国社会组织报告》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礼强教授出席发布会并发言,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组织报告》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何辉副教授主持。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学者围绕“社会组织自身定位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创新:实践与思考”和“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定位与挑战”议题展开讨论。

进入新时代,社会组织被赋予了新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社会组织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组织成为新时代全方位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2017年实施的《民法总则》将三大类型社会组织与事业单位一起归入非营利法人类别,对于中国社会组织来说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社会组织由此从法律层面被纳入治理体系,法律身份和治理主体地位得到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把社会组织作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部分,社会组织第一次被纳入国家最高层面的机构改革进行设计,成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统筹谋划的一部分,社会组织成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主体。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组织法律政策体系正在加速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的政治地位、法律保障和政策体系日益提升和完善。我国社会组织领域取得了十项重大发展成就,迎来了全新机遇。社会组织应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更好地展现新作为。

蓝皮书指出,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进程尚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普遍面临着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缺失,社会认知水平低下等外部性不利因素,以及组织自身能力、资源、意识和能力不足的内部制约。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需从战略、人才、方法、资源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确定战略,任何一个打算走出去的社会组织都应有中长期的国际化目标和路线图,并明确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其次是准备人才,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寻找或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进取精神、熟悉国际话语体系、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执行力的人才。再次要讲求方法,对于本组织的机构建设、团队建设、跨国沟通能力建设等设计可行方式。对于适应国别情况又符合组织总部要求的具体规章制度、国际筹资方法、大众传播路径等,有些可以参考较为成熟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做法,有些则要自己去“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闯出一条路来。最后是开拓资源。中国的社会组织走出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遭遇重重艰难险阻。在这个过程中,期待资源提供方更有耐心,能够持续提供支持,使政府、企业界和社会组织之间真正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信关系,以便携手解决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问题。同时,应当借助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来宣传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进程的实践及其价值,使国内公众能够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给予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

据悉,本书是第八本社会组织研究报告,除总报告外,专题研究篇重点关注慈善组织募捐资格、社会组织孵化器、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培训、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以及民间智库发展等问题,对这些社会组织的热点和新现象给出了深度和前沿的剖析。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