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湖南大学金融发展与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时间:2018-08-03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HNU岁月鎏金


与时俱进 经世致用 为湖南大学建设“双一流”不懈努力

——湖南大学金融发展与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时代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一大代表、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刘少奇、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等来到学校视察,留下了“湘楚人才的摇篮”“惟楚有才,今斯更盛”“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等赞誉。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形成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两山一湖”创新创业基地,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6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个省(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湖南大学金融发展与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坐落在“两山一湖”创新创业基地。中心继承和发扬岳麓书院优秀的教育和文化传统,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改革创新,强化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和机制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兼具国际视野、中国特色风格和湖湘学派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一、中心建设与发展历程

湖南大学金融学科一直是中国人民银行和湖南省支持的重点学科、教育部“211”重点建设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科研综合实力,被誉为“长江以南金融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同时在信用理论研究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为国有商业银行举办的信贷骨干高级研修班上,吴定一教授讲授的“西方商业银行的征信管理”课程,便对西方的征信体系进行介绍,这是国内高校最早开设的信用培训课程。90年代中期,任蔼堂教授在其新撰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中,设专章讨论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研究,有若干论文发表于国内重要期刊上。

2006年2月27日,湖南省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部分中央驻湘单位、企业和湖南大学联合创办跨学科研究机构——湖南大学信用研究中心。该机构基于湖南大学金融学科的优良学术传统和科研优势,秉承建设一个机构开放、人员精干、内外联合、竞争创新、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思想库、人才库、科研平台的宗旨和理念,努力建设成有国际影响、国内顶尖的专业信用经济与信用管理研究机构。该机构顺应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趋势,立足为湖南省地方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推进金融发展为富民强省服务。2007年2月,湖南大学信用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7月,被湖南省民政厅批准为民间非社团法人,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性研究机构。2009年2月,被正式纳入湖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库一网一平台一中心”(湖南省公民信息库、人民银行信贷信息库、企业工商信息库、湖南信用网、湖南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湖南大学信用研究中心)的核心体系,成为湖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历年省级人文重点研究基地的年度评估检查中均被评为优秀。2012年,获得“湖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4年,湖南大学信用研究中心更名为“湖南大学金融发展与信用管理研究中心”。2016年成为中国智库索引首批来源智库,成为中国信用经济研究的重镇和湖南省地方信用经济建设的专业智囊。2018年成为湖南省首批专业智库。

二、中心特色与研究方向

湖南大学金融发展与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湖南省开始全面整合学术、产业与政府资源。作为国内首家征信管理中心,中心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整合国内外相关机构及高校的研究力量,建立开放式、政产学研相结合、资源共享的互动式研究平台和信用管理人力资源高端培训平台,为湖南及全国培养信用理论研究和信用管理应用的高级人才,为湖南与跨国征信机构的全方位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和窗口。

二是在运作中不断创新,在机制上全面整合研究资源,在项目承担方式上采用国际惯例——双向匿名制,公平公正地推选出最佳方案,对湖南及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

三是集中社会研究力量,实施驻所研究制度,即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采取聘任制,依据“带(给)课题和经费进中心,完成课题研究后出基地”的原则从事课题研究。

四是坚守学术阵地,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打造具有全国重大影响力的专业论坛和智力交互平台,定期举办国际性、全国性、以信用理论研究和信用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大型学术会议,同时还针对地方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不定期召开小型研讨会,成为省内政府机构、商业机构与学术机构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

目前,中心已经形成三个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第一,信用经济与信用制度研究。主要从事信用经济与信用理论、信用制度与信用政策、信用资本与信用担保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信用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主要从事信用环境评价模型与指标设计、区域信用环境评价、信用环境与信用制度功能实现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征信关键技术与标准化研究。主要从事信用管理与评估、信用指标体系优化设计、企业信用等问题的研究,建立个人征信技术框架,研究非银行信息采集规范与标准。

三、研究团队和教师队伍

中心下设信用制度研究所、企业信用研究所、征信研究所和学术委员会。同时,中心设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对基地运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监督;设有常设机构,负责基地的日常学术与行政事务。

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名,兼职研究人员21名,拥有金融学专业信用管理方向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心自成立以来,共招收硕士生137人、博士生32人、博士后6人,目前已经毕业硕士生121人、博士生15人,所完成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致力于提高中国学者在信用经济理论领域的研究水平,为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言献策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杨胜刚,系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人民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金融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物,湖南省首批智库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信用管理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创新群体项目、面上项目等相关科研课题20余项。承担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政府采购项目和湖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委托项目3项。出版《湖南省信用环境评价》等专著7部,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160余篇。

中心专家张强教授,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博士,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等,获得中华金融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人民银行总行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7项。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中心专家晏艳阳教授,系中南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湖南省金融学会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121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立项。在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金融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4部,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优化设计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科学研究与理论创新

依托一流的研究队伍,中心承担了大量省部级以上重点课题任务,针对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中心自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问题研究”等7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个人征信中的基础技术问题研究”等13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关键技术、建设标准与实现机制研究”等15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湖南省地州市信用环境评估报告”、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湖南省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研究”等5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优化设计研究”等8项,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等7项。近年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余项成果获得奖励。

从2006年开始,中心对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持续性跟踪研究。经过长达12年的系统研究、理论传承和积淀后,取得了以下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

1.社会信用体系理论框架的创新。提出从信用制度、信用技术与信用文化三方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路。

2.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的创新。提出充分发挥好“双牵头”作用,形成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与央行共同监管为辅的混合型模式。

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标准的创新。构思社会信用体系标准建设中的信用信息采集技术标准、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安全建设标准、披露标准、失信惩戒规范标准等。

4.社会信用立法理念的创新。明确提出“政府推动,社会共建”的信用立法的基本观念,强调防止信用立法权的滥用。

5.社会信用体系实现机制的创新。强调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实现机制、共享机制、主体权益保护机制、异议处理与追责机制、安全保护与管理机制、联合奖惩机制、监管机制等。

中心教师的科学研究一直走在国际前沿,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杨胜刚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信用环境评价的关键技术、评估方法与实际应用》获得2015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研究成果系统评价了湖南省14个市州的信用环境,共涉及全省54家政府机构、1400多家企业及金融机构、4200多个高校师生及城乡居民的样本数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共出版相关专著2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6篇,被EI/SSCI检索4篇,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湖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征信管理局、《中国日报》《经济日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潇湘晨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红网、湖南经济电视台和湖南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中心的工作与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杨胜刚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加强移动互联网自主性管控的建议》,发表在国内智库建设领域最高级别刊物《成果要报》,标志着湖南大学在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杨胜刚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金融创新促进我省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发表在湖南智库成果专报《决策参考》,并得到了湖南省副省长何报翔同志的批示,是湖南大学在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五、社会影响

中心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持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第一,中心的发展引起政府与上级主管单位高度重视与支持。中心自成立以来,受到了湖南省政府、湖南大学的高度关注。2011年3月22日,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韩永文强调,中心开展的相关研究对于推动我省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11月4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征信管理局局长王煜充分肯定了中心取得的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并表示双方开展的协同创新与积极合作,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受聘为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进一步推进政府资源与学术资源的有机整合。

第二,中心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实现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贡献力量。2009年,为助推湖南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配合湖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工作,中心对全省14个市州的信用环境进行评价,2010年10月正式推出《湖南省信用环境评价》蓝皮书。湖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征信管理局等对中心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13—2014年,中心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开展合作,完成了《非银行信息可持续采集研究》《公共信用信息采集的实现路径与技术研究》等政府采购项目,标志着中心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此外,中心指导并直接参与了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并先后为湖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局、湖南省企业信用管理局、湖南省公民信息管理局、湖南省工商局、国家级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提供信用评估技术与方法支持,建立了湖南省食品药品行业的信用评价体系。2018年5月,中心为湘潭经开区信用园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构建湖南省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评价体系,组建评价、培育、管理小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标准化流程,改善应收账款质量,帮助其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2018年5月,中心与深圳和信中欧金融科技研究院、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爱康实业集团、天创云征信有限公司等展开信用管理平台和区块链研发合作,积极推进基于大数据的信用管理平台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落地与应用。

第三,中心加强教育教学,为社会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中心作为主要研究力量,参与了湖南省“信用管理师”资格认证考试的研发工作,具有湖南省社会劳动保障厅的“信用管理师”培训资质。中心为金融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征信管理概论”“西方征信市场”等课程,为金融专业硕士开设了“信用评价与征信管理”课程。中心作为主要参与力量,为社会各界及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提供社科普及与知识更新培训近30次。中心积极与相关团体、协会及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进农村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四,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中心于2009年4月25日举办了“信用经济与信用体系”国际高峰论坛。《金融时报》2009年4月27日对此次会议进行了专版报道。此外,中心引进了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术委员和兼职教授,进一步提升了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