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界委员畅谈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心得

时间:2019-03-06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陆航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界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与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再次吹响了以文化自信为底蕴、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动力,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的进军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了发言。邓纯东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应当根据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时代特点,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真正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邓纯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着力增强主体性。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交流互鉴,着力解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凝练出具有标识性的概念与理论,不断增强原创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表示,历史的实践证明,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素养和思想先导。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暂时落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遭受重大的挫伤,很大程度上导致我们在构建中国自身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规则体系时缺乏自觉和自信,也使得中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丧失了话语权和规则的制定权。丧失自身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规则体系的更大危害,在于有一些人把只适用于特定西方国家的具体做法和理论模型视为绝对的真理,而不知变通,并在这一套所谓的“模型”和“规则体系”指导之下,无视中国发展的现实,无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生机勃勃的现实情况,明显地脱离中国的实际;也有些人只停步于“拿来主义”阶段,而不是在扬弃基础上的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王震中说,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皇冠,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高度和深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更加感受到了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都应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加强对党和人民关注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来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邓纯东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实际上,哲学社会科学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一个为谁服务、代表谁的利益的问题。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敏锐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服务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够贴近中国人民的生活实际,回答关系中国人民利益前途的问题,从而对人民、对实践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以人民为中心,我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以人民为中心;二是表现形式要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要生动、活泼、通俗。不仅文艺作品是这样,我们研究哲学社会科学也要这样。”王震中表示,以前“戏说历史”,为什么有市场,就是因为历史研究者在这个领域里没有发声,受人民欢迎的、能深入浅出的精品力作不多,结果就被“戏说”占领了。与“戏说历史”相对抗,王震中曾提出“正说历史”,即把高、尖、深的历史研究,及时地转化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生动的、通俗的东西。“戏说”有一定的艺术性,而“正说”也应该既具有真实性、学术性,也要有艺术性、可读性、生动性。“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影响了一两代年轻人,就是因为它具有普及性、可读性和生动性,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功的形式要活泼生动,这对于传播至关重要。”王震中补充说。

“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什么是精品?精品就是有原创性的作品,决不粗制滥造。文学艺术作品和社会科学研究作品现在已经到了不能靠数量、而是要靠质量取胜的时期。一些学术作品,滥竽充数、低层次下的数量庞大,给人感觉是在生产“学术垃圾”。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准,我们必须靠精品来说话。学术创新时,还应时刻关注着国外的发展动向,不能闭门造车,同时避免停留在拿来主义阶段。吸取国外优秀的东西再进行自己的创新,是我们进一步前进的起点。学术贵在创新,不讲独创性、原创性、自主性,会被人看不起。”面对记者的追问,王震中慷慨陈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正是因为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许多成果都是为党建言、为人民代言、为时代留言的精品之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导向,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唯有如此,才能最终拿得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邓纯东说。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几年来,文化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为人民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文化文艺创作生产质量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加快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如何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成为社科界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张星星告诉记者,党史、国史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和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研究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党史、国史工作者要努力弘扬中国古代有志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的贡献。

“今后,我们要根据党和国家发展形势的要求,努力推进党史、国史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史、国史的受众在需求、选择、认知、接纳等方面的新特点,更新传播理念,转变学风文风,掌握以信息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制高点,创新党史、国史的宣传与传播方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综合运用与融合发展,以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和语言,拓展党史、国史的话语权。”张星星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告诉记者,总书记在讲话中专门两次提到明德,一是在“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中提到“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二是在“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中,再次提到“立德是最高境界,要明大德。”明德来自《四书》中的《大学》的开头几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理解总书记特别强调明德,就是要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的工作者要有光明之德、要讲美德、要讲究道德品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国家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灵魂。'阔步向前的社会主义祖国一定要有灵魂。这就是正确的意识、奋进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明德是我们的灵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的工作者是参与塑造新时代灵魂的人。要做好这个工作,自己首先要符合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要明德,要志存高远,要有民族大义,要有高尚情操。这样,在我们的研究成果和作品里,才能真正展示正能量,才能真正体现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才能真正做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与呼。”袁靖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我认为总书记的讲话和他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姊妹篇”的关系。结合2014年的两次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看到,总书记的思想一以贯之,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也使我联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多彩,它可划分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而2014年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两次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今天在文艺社科界联组会议上的讲话,就属于其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这是总书记对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2015年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和2016年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的又一次关于文化艺术工作和哲学社会工作所作的重要讲话。我们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了不辜负总书记的信任和殷切期望,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说,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执政地位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基础之上。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关切,聚焦社会重大的现实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探究,攻坚克难,务实创新,努力奉献精品杰作,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更好地服务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从而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告诉记者,这是总书记第一次到文艺、社科界,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语言精彩、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作为社科界的政协委员,我深受鼓舞。总书记说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民是中心,而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这个世界里发挥着“培根铸魂”的作用。”陈霞认为,这是一个极高的定位和定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提升,能够成为激励思想创新、凝聚人心、塑造民族理念的精神动力。新时代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也需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精神动力的文艺家、思想家、哲学家。我们应该从中国实践中总结出中国理论,努力用脑力、眼力、笔力、脚力写出扎根本土、面向世界、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作品。作为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中国哲学,在里面有丰富的“明德”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哲学曾经为传统社会“培根铸魂”,今天,与时代同步伐,这就需要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为新时代“培根铸魂”,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思想资源。为此,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提升思维水平和把握时代的综合能力,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我很荣幸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总书记平易近人,他结合委员们发言和热烈的会场氛围,长时间脱稿讲话,回顾历史情节和人物故事,论理深入浅出,说事娓娓道来,运用名诗古训,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使人倍感亲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原所长张顺洪告诉记者,总书记在讲话中向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一点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总书记的讲话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以人民为中心”是总书记这几年来对全党的反复要求,也是谆谆告诫。

张顺洪表示,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要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要下苦功夫的,也可以说是要吃苦的,也是要敢于吃亏的。唯利是图的人,总想把自己变成亿万富翁的人,是难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那些把人民群众的钱挣到自己腰包后,到国外一掷千金购买豪宅、挥霍无度者,根本就不会考虑“以人民为中心”。“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看关键是要做到使自己属于人民群众,也就是说自己实质上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而不能视自己在人民群众之上,也不能置身于人民群众之外。”张顺洪说,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众多社科界委员走出象牙塔,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专业出发,拓展视野,延伸触角,关注和思考有关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话题,就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现实问题深入研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忠实地履职尽责,热忱地建言献策,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受访的众多学者表示,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通过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