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王在邦:社会智库建设关键在办出特色

时间:2019-07-19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王在邦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对外关系的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地抓住和利用好新机遇,切实有效地迎接和化解新挑战,对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正是在此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新型智库建设,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迫切要求。2015年1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正式把中国智库的发展推向新阶段。随后,有关部门启动国家高端智库遴选程序并最终于该年底公布首批25家机构入选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名单,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军事、法律和国际等领域。其中,包括2家社会智库。首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的遴选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推动各地兴起一股智库建设热潮,从而在全国形成高端智库牵引、各类社会智库雨后春笋般涌现跟进、官民协同、高低搭配、相互补充的可喜局面。

社会智库发展正当其时

建设高水平的社会智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和重要标志。与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国家智库、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拨款的政府官办智库相比,社会智库经费一般来自规模性企业和高等院校等所属机构或自筹,研究队伍规模有限,研究领域相对集中,绝大多数并非独立法人。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政策需求日显紧迫,决策科学化和专业化要求明显提高,官办智库将越来越难以包打天下,社会智库将合乎逻辑地成为官办智库的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同时,社会智库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程度,才有财力支撑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公共政策研究。与官办智库相比,社会智库的发展可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思维能力、精神面貌、文明素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但是,多数发达国家的智库发展相对健全成熟,发展中国家的智库发展普遍薄弱,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没有像样的官办智库,更不用说社会智库了。因此,建设好社会智库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建设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社会智库发展的大潮下,我们必须厘清社会智库建设的关键抓手,以此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

社会智库发展需要明确定位

首先,要着眼于21世纪世界发展的大背景,确立更加清晰的时代观、使命感和紧迫感。应当看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球化步入新阶段,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的战略博弈空前激烈,中国社会经济面临深刻变革,这种情况使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实施面临前所未有的需求压力。置身于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智库要应社会所需,应政策所急。

其次,要坚持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方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智库发展道路。

最后,社会智库要有主体意识。与国家首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特别是国家和部门智库相比,眼下绝大多数社会智库研究领域和队伍规模相对有限,实际上属于第二、第三梯队。但是,从全局和长远看,随着社会分工和公共政策领域细化,高端智库将日益难以包打天下,需要社会智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配合。就像民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一样,社会智库也需要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半壁江山。只有强化主体意识,才能增强紧迫感与主动性。


坚持创新引领 突出特色优势

社会智库建设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少而精,不与国家高端智库拼大而全,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主攻方向,力争在这些主攻方向上做出有深度、有厚度、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作用。例如,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高端智库通常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有些中等发达国家都没有得到充分关注。针对这种情况,社会智库就可以拾遗补缺,对某些国家开展深耕细作的研究,从而对高端智库实现局部超越。在这方面,聊城大学成立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经验值得社会智库关注。

社会智库应强化基础研究,不与某些高端智库抢短线、争时效。一般说来,社会智库相对远离决策过程。针对这种情况,社会智库可以选择某些重大长线课题,做持续性系统性研究,能够及时提出重大政策调整建议。在这方面,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例子值得社会智库参考。

社会智库的功能设定宜重据点、轻平台。社会智库的研究要瞄准某个或某些领域,坚持走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路径。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坚持调查研究先行,在此基础上,适时打造研究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一般说来,涉外公共事务研究要重视国际化,国内公共政策还是重在调查研究,讲究中国特色。从近年社会智库发展的情况看,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在搭建平台、制造轰动效应、产品质量不足的急功近利倾向。

社会智库的队伍建设宜重在培养专家型领军人物。公共政策领域划分越来越细,社会智库要发挥特色优势,必须根据基础研究和长线研究的特点,大力扶植和培养相关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靠谱、管用的政策咨询建议。在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宜针对中青年研究人员知识结构健全、科技知识扎实的特点,注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量化研究,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

加强对社会智库的政策支持

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办智库。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财富逐步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智库大发展的条件正在加速形成。为切实加快新型智库发展,应加快支持性政策创新。如探索实施企业用于智库发展的资金可视同公益性捐赠减免等额税收的办法。

二是为社会智库提供注册便利。我国民政系统长期实行非盈利机构注册制,要求行政挂靠,这对高等院校和企业内设智库发展的影响相对有限。但要求社会资金自发成立的智库也搞行政挂靠不免显得僵硬呆板,有违深化改革的精神。因为这对挂靠客体是行政负担,对挂靠主体却是行政束缚。允许社会智库独立,依法实施监督,管大放小,可能更有利于社会智库发展。

三是为社会智库研究成果落地提供机制便利。借助信息社会加速发展,参照高端智库某些管理办法,在全国范围内搭建社会智库信息共享平台,适时将社会智库重大创新成果汇总和归类传播,促进社会智库研究成果向公共政策顺利转化。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