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杨述明:地方智库需多从社会汲取智慧

时间:2020-05-0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杨述明

作为以向政府提供公共治理资政服务为基本功能的专门机构,智库的主要定位在于研究前沿问题、创新思想观点、提供政策方案、阐释政策精神、追踪政策绩效等。虽然它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但其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智库形态,却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种制度创新,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探索阶段。其中,地方智库要在公共政策这一领域实现政府与社会“双满意”,就必须依托“地方”特色优势,深深扎根于社会土壤,培养综合竞争实力。

确立目标方位

“地方性”是地方智库的最大优势和本质特征,也是其确立目标方位的出发点。地方智库凸显“地方性”关键在把握以下三个立足点。

其一,立足于地方特色的核心领域。中国国情十分复杂,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到一个省、小到一个县,堪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们的特色和优势。在这些众多“不同点”中再进一步归纳、凝练,就会找到其中最为核心的领域。这些领域便是地方智库要锁定的主要目标方位。例如,处在长江中游地区的省份,其核心领域就是发挥中游枢纽作用,在承东启西、接南汇北的大格局中定位目标;处在边疆地区的省份,其核心领域就是确保边疆安全稳定,推动边贸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打造“一带一路”和谐有序的周边国际环境;处在民族地区的省份,其核心领域就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科学推进国家民族政策,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庭。有区别才会有特色,有特色才更具有生命力、竞争力。

其二,立足于公共政策之需。地方智库是地方公共政策思想、政策方案的重要供给者,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对于公共政策眼前与中长期之需。一个地方的公共政策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各个方面,智库不可能囊括所有领域,必须突出重点,培育智库特色优势。虽然在大的范畴上全国差异不大,但是具体到每个地区,其政策重点、结构以及推动方式会有很大差别,这也就是地方智库确立自己重点、特点和优势的基点。

其三,立足于智库资源基础。地方智库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以及科研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利用好智库已经具有的前期基础条件,凸显自身优势同样十分重要。地方智库的结构、规模和支持条件都受到一定限制,脱离自己的资源优势跟风而上或者朝三暮四不断折腾,都会对地方智库竞争实力造成负效应。

拓展全局视域

地方智库虽然具有区域特征,主要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资政服务,但同时又必须具有全局性战略视野,这是地方智库基本任务、性质所决定的。地方智库全局观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种能力。

其一,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洞悉能力。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领域充满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公共政策制定、完善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作为思想库,智库必须先于政府洞悉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尽可能地把握经济社会演变规律,并在此前提下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思想。

其二,对国家战略大局的把握能力。地方公共政策是全国大政方针落地落实的具体行动,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的实践基础。地方智库要一方面准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决策的政策思想支撑;另一方面要掌握国家政策在实践中的社会反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为改进和完善国家方针政策建言献策。地方智库只有站在这样一种定位高度,才能够达到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政策决策服务的最佳状态。

其三,基本原理与地方实际相结合能力。地方智库同样具有学术支撑的重要特点,没有理论厚度的智库只能成为一种技术咨询。但同时智库学术又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不完全一致,它具有将基本原理转化为公共政策、社会应用的本质特性。地方智库要做到两者兼而有之,并恰当地将其结合,最终转化为政策思想产品、付诸社会实践。

其四,不断改进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力。新时代地方智库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社会整体处在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型变迁的关节点,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度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能避开的发展途径。地方智库作为公共政策思想的制造机构,应该走在时代前列,传统落后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会严重阻碍智库的前行步伐。 培植深耕文化

如果将地方智库视为政策思想产品生产单元的话,那么它的生产制造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深耕社会、汲取资源。任何公共政策都是社会需要的理性反应。社会实践不仅决定公共政策的具体内容,更为公共政策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要素资源。因此,地方智库要创造思想精品,起点就在于深耕社会,汲取社会资源与智慧滋养。第二阶段是创造政策思想、提供政策方案。这是智库直接生产产品的过程,它将政策思想转化为具体政策和方案,这也是当前所有地方智库运行的基本形态。但是,政策方案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双满意”,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深厚的政策思想积淀。这可能也是部分地方智库目前的短板所在。第三阶段则是阐释政策精神、追踪政策绩效。一些地方智库虽属于“官办”,但其根本性质还是“第三方”。因此,阐释政策精神、追踪政策绩效,除了履行“第三方”功能外,很重要的就是扩大智库社会影响度、推进智库深度融入社会、创造政策精品,从而形成从响应政府之需,到开展社会实践、形成政策思想、提出政策方案、推进政策落实、追踪政策绩效,再到推行社会实验的“闭循环”良性持续发展状态。

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历经90年风雨实践,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血脉。如果从地方智库的基本性质来看,这一论断就是智库深耕社会最精准的诠释。如何培植深耕社会文化,不完全是一种方法问题,其根本是制度建设问题。从当前地方智库实际状况看,需要争取政府支持,致力于三方面方式创新。一是构建复合型人才培育、选用机制。未来地方智库人才结构应逐步向复合型方向转变,要围绕智库优势领域,特别注重选拔、培养具有宏观战略思维能力、社会实践应用能力、扎实学术研究能力以及综合管理组织能力的领军型人才。要赋予地方智库更大选人、用人的权力,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阅历的观念,建立以智库岗位目标任务为主导的开放、流动聘用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领域有识之士专职或者兼职参与智库团队。要支持和鼓励地方智库专家特别是领军专家到地方或者企业等社会领域,根据其研究方向兼职或者专职。二是构建智库与地方政府协同合作机制。智库可与地方政府共同协商确立中长期重大研究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中长期合作计划。必要情况下,可以采取智库专家“参与体验式”制度形式,如同组织部门培养干部一样培养领军人才,并支撑重点课题研究。三是构建重点方向持久推进机制。地方智库在确立重点领域之后,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重点领军专家及团队,并作出相应的实施计划,以“钉钉子”的精神和“挖深井”的态度,持之以恒、稳步推进。

公共政策型智库演进路径表明,为政府公共治理提供优质的资政服务,最为核心的途径就是深耕社会,将智库的思想大脑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践证明,地方智库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民意实情,真正凸显智库地方优势;才能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地方实际融会贯通,实现公共政策的最大综合效应;才能时刻把握地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变化,作出从容不迫的理性应对;才能洞悉社会发展大势,科学提出前瞻性的政策思想。这也是新时代地方智库凸显地方优势、提升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述明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