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与国外专家对话智库国际合作及影响力

时间:2018-04-10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陈纯真

影响力,向来是智库评估的标准之一,也是诸多智库发展的重要目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被认为是打造智库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而以此为基础的“智库外交”还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智库如何更好地展开国际合作?中国智库如何把握机会增进国际交流,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泛亚洲智库亚洲研究所(The Asia Institute)所长贝一明 (Emanuel Yi Pastreich)、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Africa Policy Institute)所长彼得·卡戈万加(Peter Kagwanja)和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执行董事梅丽莎·康利·泰勒(Melissa Conley Tyler)。

《中国社会科学报》:智库国际合作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贝一明: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中所倡导的,我们应当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人们能够在世界上其他伙伴那里学到很多经验,也可以向其他伙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要有实际的互动,通过探讨来对彼此有新的认识和了解。同理,智库发展亦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

彼得·卡戈万加:全球化的发展催生了不同国家政策机构间合作日益广泛的潮流。如今,民族主义、孤立主义等正在抬头,智库合作能够促进各个文明之间展开有意义的对话,分享实践、经验、价值观,巩固和平、公平、繁荣的世界秩序。

梅丽莎·康利·泰勒:智库合作是现代外交从“官员俱乐部”的性质向由众多参与者组成的网络发展的一大特征。智库等行为体所发挥的非正式、多边化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智库外交”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帮助构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提供多样化的合作路径。

智库可以扮演一种“知识中介”的角色,在国家之间、行业之间、研究人员与政策决策者之间传播知识,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增进文化理解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理解和联系有助于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如今,很多智库都关注到了这一点,并付诸实践。以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为例,该研究所正在致力于促成欧盟—澳大利亚领袖论坛(EU-Australia Leadership Forum)一项由欧盟资助的公共外交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为自由贸易协定的协商等官方对话建言献策。中国的一些智库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做得十分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报》:智库国际合作有哪些有效途径?

贝一明:智库间展开国际合作、交流的途径有很多,互派代表团访问、联合推出出版物、共同举办活动等都是智库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而加强人员交流尤其关键。其形式可以是线下会面,也可以是线上讨论。此外,尤其应注重加强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因为他们思想往往更加灵活、更富创意。

找到恰当的联合研究项目也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智库合作方式。例如,如果智库想要探究城市发展议题,便可以合作搜集中国、印度、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的实践作为案例,找到哪些方案具有普遍价值、哪些具有文化特殊性,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更好的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智库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国际影响力?

贝一明:对于中国智库而言,最关键的是找到富有创造性的新型发展路径,而不是照搬、模仿西方模式,因为西方模式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成功。

这需要中国智库真正关注应对那些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议题、关乎地球未来的议题;与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均衡的智库评估体系。此外,中国智库也应往更加开放、更易于接近的方向发展。例如,很多美国智库让人“难以接近”,大多只是向人们告知研究结果,普通民众几乎无法参与其中。如果中国智库能够真正探讨关乎民众的议题,让普通民众更容易接近、理解和参与其工作,并且做到真正的全球化,让来自中外各国的普通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将是一个开创性的突破。

彼得·卡戈万加:一些中国智库已经在努力引领智库外交。依托中国的成功发展,以及在避免自由主义模式的衰落和不稳定性等方面的经验,中国智库不仅活跃在国内,也在世界上尤其是在非洲致力于贯彻落实政府的外交政策。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已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展开了一系列合作。中国发展的很多经验值得非洲智库学习,以期推动 “非洲2063年愿景”(Agenda 2063)等非洲发展战略的落实。

非洲由于历史上智库能力的薄弱,已经在很多“思想战场”上失去了“领地”,西方智库及专家仍在很大程度上统治着非洲的政策思考,非洲智库仍面临“去殖民化”的任务。因此,非洲也亟须加强智库建设,推进智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借此提升软实力。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