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王冠:“外语+”复合人才培育促进外向型智库建设

时间:2018-07-09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王冠

外向型智库或涉外智库指主要从事国际、国别问题等研究和政策制定的专门智力机构,是国家在对外传播、国际合作领域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谋,对于改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促进文化软实力国际传播、国际经贸投资合作具有重要作用。而外向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决定因素是培育一支“外语+”人才队伍,即通晓外语、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运作经验以及对外政策研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这对国家外语教学体系以及与智库机构密切配合提出了新要求。

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智库国际影响力提升

近年,我国新型特色智库建设如火如荼,发展迅速,包括面向国际问题的智库、外语智库等同样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与国家对外交往和参与国际合作空前繁荣活跃的局面,以及对涉外政策调整优化的要求相比,外向型智库及其提供的成果和政策建议的数量与质量等均难以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语+”复合智库型人才供给不足。具备面向国际问题研究与决策的综合素质的高端智库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通晓非通用语种的人才短缺较为严重。“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加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自然延伸的拉美地区,涉及近100个国家,约60种官方语言,除了英语、汉语、俄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几种联合国工作语言外,其余均为非通用语,国内高等院校能够教授和充分教授的只是少数部分。一方面,国内开设非通用语的学校院系及其招收规模和频率等不足,高学位语言毕业生尤其是非通用语毕业生数量偏少;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教材、实习、出国交流等多方面制约,面向外语生开设经贸、外交、地区国情等专业课偏少,普遍存在外语院系学生的国际经贸、法律、外交等专业知识课时安排少,合格师资缺乏,教材落后,到国外进修、到智库研究机构挂职实习和合作研究的机会不够多。这直接导致了精通外语和其他专业知识的跨学科人才以及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研究与决策能力的人才匮乏。面向国际问题的外向型智库中既通晓目的地区语言又知晓对方国情、体制、政策和市场的人才以及具有政策预判能力的人才严重短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凸显我国外语人才的总量与结构性双重缺口,在国际组织中的国际公务员特别是要员很少,制约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背后显示了高端复合人才的短缺之殇。同时,人才供给不足也影响到涉外型智库以及综合型智库“外语+”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聘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随着中拉对接“一带一路”,每年培养的西葡语人才特别是“西葡语+”人才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中拉合作需要,影响到面向中拉合作领域的智库机构的充实壮大和相关政策研究成果的生产和转化。

第二,外向型智库对外政策决策咨询及影响力不强。目前,中国涉外智库对外政策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影响政府对外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不够强,对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特朗普对华政策变化等重大国际突发事件等未能作出提前研判,其成果国际传播及影响力较弱。这除了涉外型智库自身缺乏国际知名对外政策研究智库遵循的应有运作组织及调研、预判和决策建议规律等原因外,部分原因还在于这些智库缺乏既具备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等外语能力又掌握国际政治外交以及国别历史文化、市场环境,具有管理实践经验和宏观政策研判能力等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研究机构和智库能够招收到的高端复合人才不够多,影响其开展国际智库间交流、合作研究、境外调研及成果翻译推介等。一些政府型智库研究活力、创新性不够强,智库薪资水平较低,报偿机制、升迁渠道单一僵化不合理等,制约“外语+”高端人才的引入和留驻。而多数民间智库成立时间短,规模偏小,筹资渠道来源不稳定,开展国际问题和政策研究力不从心,难以吸引到外语院校高学位毕业生以及国外留学回国人员。

第三,智库人才旋转门机制缺乏,制约其打造高端人才队伍。外语类院校的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主要面向高校、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外语师资队伍补充、外文出版及国际媒体机构、外交、外贸机构及外向型企业等,对国际问题和对外政策研究决策人才方向的培养关注不够。这使得既懂外语又知晓某些领域专业知识和具有政策咨询与研究能力的智库型人才极为匮乏。现有的国内涉外智库机构不仅人力不够,而且交流多用英语,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多数用英语等与对方交流,对方亦然,这显然不利于彼此的研究人员直接从对方的刊物资料文献的阅读以及进行面对面的真切交流,因而,交流的直接性和准确性、深入性等均显不足。

此外,智库与外语院校(系)之间缺乏委培对接机制,智库本身用人机制不够灵活,旋转门旋转不畅,也使其面向外贸、外交、企业等机构展开具有涉外实战经验的综合人才聘用或者为我所用(项目合作)存在阻隔。


改善“外语+”人才培养 满足智库高端人才需求

在新时代,随着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在内的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日益繁荣,加上国际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多,加强国际问题研究、探索更好对外传播路径、提高对外政策能力和效率等,要求进一步增强涉外智库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作用,也对创新和改善外语教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外语人才必须是能够致力于对象国及区域问题、国际问题研究,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与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决策的外向型智库发挥服务功能之间存在逻辑内在关联(见图1),因而两者需要密切配合,相互促进。

首先,强化“外语+”复合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增加培养熟练掌握外语以及国际贸易法律、政策研判与项目管理等知识的复合人才数量,并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需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及沿线国家、拉美国家与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外交关系等,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分层化人才培养理念,建立起涵盖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和宗教、哲学等人文学科与经济、社会、法律等社会科学学科相应专业。发展交叉学科,突出国际化特色,打破专业、学科壁垒。要着力提高和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其外语能力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引育结合,本土招聘与全球招聘相结合,包括留学归国人才、高水平外籍专家、精通外语的智库专家、退休外交官以及经贸、经营与国际传播实战精英等,建立起语言与专业出众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强大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加大多语种高层次学生和人才产出的基础和保证。

其次,建构“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机制。面向满足国际交流务实合作和相关政策研制服务的复合人才有其自身的特殊成长规律和特点。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需要更多与外界的接触和实践,这就要求高校师生以及涉外智库机构人员不仅尽可能多地学习外语,还要努力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建言献策能力等。因此,与境外高校、智库、国际组织、企业等加强合作,围绕人才使用目标,建立海内外合作办学、专业共建、联合培养、海外进修实习、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新型多方国际人才联合培养架构,尤显必要。为培养智库需要的人才,智库与高校应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智库不仅可以定向委托培养部分双学士、硕士、博士生,还可以派遣部分在职研究人员到外语院系或者国外大学、智库开展进修培训和访学等,也可以邀请部分国外智库专家来华研修,开展课题共同研究,互译出版研究成果。可以着重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拉美国家等联合成立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国际研究生院等方式,加强跨学科、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发挥包括中国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教学研究会等在内的外语教学研究会等机构在加强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研究和国际智库合作研究及成果翻译推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最后,加强中外智库间的对接和合作。国内外向型智库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要深化国际合作,包括与国外智库建立智库联盟(如“一带一路”智库联盟),互派专家研修和开展共同研究,翻译出版和推介研究成果,提升智库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中—拉整体合作’框架下西语专业本科阶段智库型人才的培养研究”(SJGY20170474)、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外语专项扶持课题“拉丁美洲作为‘一带一路’自然延伸背景下,西语专业本科阶段国际化‘智库型’人才培养研究”(WY2018112-C)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年07月05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