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高校智库成果:优质产出与高效转化

时间:2018-09-2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郑代良

高校智库应瞄准国家需要、研判民众诉求、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履行智库使命,产出品质高、影响大、聚焦准、成效好的研究成果,形成前瞻性、战略性、建设性和应用性的政策建议,促进高校智库的文章、对策、谋划转化为党政部门的文件、决策、规划等,实现高校智库成果优质产出与高效转化。

根据《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7发展报告》显示,在604家CTTI来源智库中,348家高校智库,占了58%,可见高校智库在中国智库体系中已占据半壁江山。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切实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从而打造一批党和政府想得起、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新型高校智库。因此,高校智库应瞄准国家需要、研判民众诉求、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履行智库使命,产出品质高、影响大、聚焦准、成效好的研究成果,形成前瞻性、战略性、建设性和应用性的政策建议,促进高校智库的文章、对策、谋划转化为党政部门的文件、决策、规划等,实现高校智库成果优质产出与高效转化。

健全以质量和实际贡献

为评价导向的成果生产机制

高品质成果是智库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所在,高校智库也不例外。成果没有质量、没有创新性、没有贡献性,高校智库何来影响力,何以实现可持续内涵式发展,何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因此,高校智库需构建并完善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评价导向的成果生产机制。成果要出质量、出精品,高校智库应健全调查研究机制、信息及时公开制度和多元筹资机制等。

坚持问题与需求导向,健全调查研究机制。问题意识不强、联系实际不足等是一些高校智库成果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一些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缺乏深入一线的数据采集与沉下身子的实践调研,从而使成果要么过于理论化、缺乏操作性,要么过于技术化、缺乏战略性。因此,高校智库要坚持问题与需求导向,研究议题和成果要聚焦关切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聚焦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智库人员沉下身子到实践中调查研究,想国家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备党和政府之所需,不能“闭门造车”,这也是高校智库的根本职责所在。

打造数据共享平台,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制度。站位高远、深刻扎实的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必然依赖于科学的数据分析,因此政府部门及时公开、公布相关数据和权威信息,对于高校智库人员有理、有据、有效地开展研究是关键性保证,否则智库成果只有靠“猜测”“揣摩”来对接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需求。一方面,高校智库需加强数据采集整理,建立权威样本库、数据库,与决策部门和政策研究机构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党政部门和政策研究机构依法依规主动向社会及时公布政府信息和权威统计数据,部分涉及保密的数据或信息也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向高校智库或专家定向开放,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数据共享平台和信息供给渠道,为高校智库精准化、科学化研究提供坚实支撑。

保障智库运转“血液”,构建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国外高校智库发展的经验表明,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和社会投入机制是智库研究客观性、独立性的重要保障,更是高校智库人员“精耕细作”出成果、出精品的保障。因此,既要保障高校智库建设拨款的常态性,又要增加政府对其拨款和补贴,更要加强基金会、企业、个人对高校智库的捐款。政府可对向智库进行捐赠的个人及团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流向高校智库,从而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集机制。另外,高校智库通过政府购买咨询报告、政策方案、规划设计,以及为政府提供专业人才或课程培训及咨询服务等来获取资金,进而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优化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

为宗旨的成果转化机制

对高校智库而言,最核心的任务是要产出高品质成果,而最关键的则是将成果高效转化后进决策进实践,而不是“自娱自乐”“束之高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智库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宗旨。

突破边界放眼国际,完善协同创新研究机制。成果要出精品、出品质,高校智库就必须大力推动团队协作而不应成为个别精英荟萃的“孤岛”,要以协同创新的理念打破各研究主体和研究人员之间相互分割、彼此屏蔽的壁垒,建立跨界、跨境合作协同的平台。多元主体协同、跨学科合作、多单位耦合将成为高校智库课题攻关和决策咨询的常态。这样既要打破学校内部各学院、各学科的隔阂,又要加强国内院校间的合作,还要实现国内外高校学者智慧的融合,提高智库成果国际化程度,把不同协作主体、单位的优势整合到协同平台,优势互补,共同发挥集体智慧作用。这样就能把高校、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用户等主体整合成联合研究攻关团队,让研究攻关的过程也成为成果转化的过程,从源头上解决对策研究与决策需求脱节的问题。

建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高校智库绝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机构,必须贴近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决策研究与政策建议要防止纯学术化和商业化倾向;同时高校智库成果要突破唯论文论、打破唯课题论、克服唯批示论,既要将智库成果纳入学术评价体系,又要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建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扭转智库成果数量多精品少、产出多转化少的怪圈,鼓励潜心研究、丰厚积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重视研究成果宣传推介,建立智库成果报告制度。高校智库的影响力是其核心竞争力,而影响力的获得既取决于智库成果质量,又取决于研究成果的宣传推介。科学有效地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主流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智库论坛,以及创办具有品牌特色的图书刊物等多形式、多平台、多渠道进行宣传、推介、推广研究成果,同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常态化、制度化地向党政部门定期递送并向社会公众公布,这样既可以弥合高校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以及社会公众间的鸿沟,增加智库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又可以帮助高校智库打造应用对策研究的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智库成果转化的决策化、社会化、市场化步伐。

打通“最后一公里”

高校智库在完善成果生产机制和转化机制的基础上,要最终打通成果进决策、进实践的“最后一公里”,这是中国高校智库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与根本要求。智库成果进决策进实践,要防止领导同志“一批了之”、政策建议“一阅了之”、文秘办文“一转了之”、承办部门“一答了之”、智库专家“一发了之”、刊载平台“一刊了之”、社会民众“一看了之”。因此,要解决高校智库成果“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构建中国智库人才“旋转门”制度,健全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和加快推进党政领导与智库专家对接机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中国智库“旋转门”制度。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是智库建设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智库发展的题中之义。另外,高校智库人才与政府部门官员要形成双向流动、高效互动的态势,解决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两张皮”状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在人才流动上要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从而构建中国特色高校智库“旋转门”制度,促进高校智库与政府决策层间的人才常态化流动和良性互动,实现高校智库研究“实践出真知,真知进决策,决策为实践”良性循环。

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健全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党和政府的政策研究机构在促进高校智库高质量成果转化方面处于关键环节,也是关键转化平台。因此,政策研究机构应通过对高校智库的项目招标、政府采购、直接委托、课题联合攻关等方式,引导高校智库开展“定制化”“精准化”决策研究和政策咨询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有效促进高校智库成果研究对接政府需求和成果高效转化。同时,政策研究机构应对采纳高校智库成果或政策建议等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增强高校智库持续跟踪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形成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和高质量成果及时转化的良性循环。

推进党政、智库人员互动常态化,强化智库与党政领导直通车制度。立足中国国情和政府决策机制,实现高校智库成果进决策、融实践,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党政官员与智库人员互动互通的常态化,建立健全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促进智库专家和党政部门开展对话交流,特别是要建立并强化高校智库与党政主要领导直通车制度,推动高校智库与党政领导及决策部门的直接对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把专家咨询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方式之一。要支持专家积极参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支持、选拔高校智库专家参政议政和挂职任职,同时,在制定综合性、战略性重大决策和解决基层一线的重点难点问题时,注重吸收高校智库专家参与事前研究、事中施行和事后监督。这样,对于高校智库而言,既能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又能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政府与高校智库之间的有效深度对接。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09月20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