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沙勇:智库成果生产与转化的基本规律探讨

时间:2018-11-16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沙勇

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结构变革持续深化的当下,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服务决策为目标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助力决策科学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作用越发重要。近年来,我国新型智库建设蓬勃发展,大量智库成果也呈井喷式显现。但总体上看,新型智库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成果质量有待提升,成果转化明显不足。作为服务中国改革发展大局的思想库、智囊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理应尽快探讨其成果产出与转化的基本规律,以有效促进高质量的成果产出与转化。

贴近实务 提升成果质量

智库成果的主要转化形式应该是被社会实务部门接受、采用,进而影响实务部门的思想理念、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具体决策。而高质量的成果则是转化的前提,是智库建设的核心,也应该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价值追求与基本遵循。

一是要明确目标导向。研究目标要以现实问题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大局意识、敏感意识、超前意识,高水平确定研究选题,进而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科学方法、系统理论为支撑。新型智库既要加强对重大战略问题、前瞻问题的研究,更要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把聚焦研究长期战略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有机结合,合理布局。

二是要加强实际调查能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深化改革面临矛盾交织,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各种不确定因素集聚。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仅凭基本原理的简单演绎、推导公式的计算求得、既往经验的推理判断已经力有不逮。正确的方针政策必须来源于对情况的透彻了解,而要透彻了解情况就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和先导。我国大部分智库团队主要是由专家学者组成,特别是高校智库,其工作特性决定了往往较少具有实务部门工作经历,兼之信息不对称,对实际问题的了解和把握较之政府、企业部门领导尚有不足。如果不加强调查研究力度,容易陷入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术到学术的循环,或者运用一堆复杂的数理模型推导出人尽皆知的结论,难以产出有用的成果。显然,脱离社会的大而空,无法上升到政策战略层面的咨政建言难以被采用。因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把提升调查研究能力作为自身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注重提高政策研究、决策咨询工作水平,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切实解决“纸上谈兵”与实际决策需要之间的矛盾。进行严谨的数据采集和深入分析,挖掘出问题的本质,提出务实管用的解决方案,多出有用成果。通过智库成果质量提升的集群效应,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治国理政思想库、智囊团的积极作用。

明确目标 厘定自身特色

当前,众多党政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团组织、企业单位都在办智库,诸多智库都在发奋有为,智库资源争夺战已经初露端倪。同质化、碎片化,已经成为当前智库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在优势领域深耕细作,应该是新型智库成果生产与转化的关键。

一是要依托自身的骨干学科支撑,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建设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内涵和基础,应合理布局学科建设,厘定自身的优长学科、特色学科,在相关领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支撑产出高质量的应用对策研究,以优势理论与应用实践高度结合,打造自身特色,在领域中形成领跑优势。

二是要明确发展目标,确立核心价值理念。智库建设要有自身发展战略,围绕中心工作,形成相应的人才集聚、信息集聚、资源集聚。坚持发展定力,避免跟风跑偏,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追踪热点。要在诸多问题中选择能够结合自身所长,有能力对其信息获取、政策把握、大势预判的领域深入持续跟踪研究,多出高质量、有价值、有分量、有影响力的优秀成果。在服务社会的某一细分领域形成一骑绝尘的态势,瞄准专一领域建设一流智库,精心打造自身特色品牌。比如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领域首屈一指的研究智库;美国兰德公司作为安全与防务研究领域的知名智库而长久著称于世,“高质量和客观性”即是其鲜明的核心价值。


构建全流程评价机制

当前,我国智库基本上是以政府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为依托成立的,大都是国家资助,鲜有依托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智库运营模式。其优势是可以集中力量开展研究,不受生存经费所累,但不足之处是,难以充分建立以市场需求引导的成果产出与转化机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创新的成果产出。创新体制机制应该是促进新型智库高质量成果生产与转化的重要保障。

一是建立以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度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首先,要完善智库成果质量评审管理体系,一方面,制定科学的智库成果高质量研究与分析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还要成立智库成果质量管理部门,完善内外部独立的专家质量评审、评议制度。这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论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的研究报告评审标准,还是“兰德特色”的“内部评审制”,都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加大解决改革发展问题、群众关切问题等在智库成果评价标准中的权重。其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一个市场需求胜过十所大学对于技术进步的拉动;施穆克勒认为发明活动或专利活动基本上也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是受市场需求引导和制约的;莫威里和罗森堡更是在《创新之路》中明确提出:决定创新的基本力量,包括市场机会。我国现有智库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智库,受评价体系导向,多偏重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学术获奖等,缺少研究成果注重咨政建言、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智库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供给方,要充分了解成果的需求方,也就是政府、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应以需求为导向,制定成果购买与采用的激励制度,以成果转化作为智库资助、人员薪酬的重要评价指标,形成成果转化的长效动力机制。

二是要创新智库运行模式。新型智库建设要探索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参与智库建设的积极作用,以多元的所有制形式激活智库资金配置与使用机制、成果产出与转化机制、人才薪酬与流动机制、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智库运营能力和国际话语竞争力。这方面,国外的智库运营模式已经成熟,国内一部分创新主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影响。

三是要创新成果发布机制。首先,要提升智库成果转化的时效性,智库成果不仅要体现在高质量上,也要体现在时效性上,既要提供系统性的成果,也要注重阶段性的成果产出,要建立动态评价标准,鼓励分期分批、多种形式,及时提交,使之及时转化为实践应用。其次,要建立成果转化的跟踪评估机制,避免领导批示后部门无反应,部门反应后无落实,部门落实后无反馈,建立智库成果转化的全流程评价机制,发挥智库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同时,还要创新宣传推广机制。针对当前的媒体语境和受众偏好,完善智库成果宣传推介工作,智库成果不仅要服务于决策,还要有效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农工党中央人口与资源工作委员会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16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