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王志民:稷下学宫与当代智库建设

时间:2019-02-1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王志民

摘要:[目的/意义 ] 战国时代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立的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集教育、学术、政治功能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大学堂,是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中心,从智库的角度看,它与当时政治紧密结合,从稷下学者常常朝堂咨议、面君建言;匡正时弊、直言进谏;长于专题研究,著书立说等特点看,稷下学宫实际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出色的智库。稷下学宫对当今智库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方法 / 过程 ] 本文从智库建设的角度挖掘稷下学宫的内涵和特点,得出稷下智库的当代启迪。[ 结果 / 结论 ] 稷下学宫以特殊政策,招高端人才;抓重大问题,献有用之策;搞深入调研,提明确主张;做系统论述,有哲理基础;讲艺术技巧,让对方信服等措施和作为,都为今天的智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启迪。

关键词:稷下学宫 当代 智库建设


 


 

在中国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是最辉煌的文化大观。梁启超在他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曾称道:“当春秋战国之交,岂特中国民智为全盛时代而已,盖征诸全球莫不尔焉”“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炸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盛哉!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而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心,就是在当时齐国首都临淄设立的稷下学宫。20 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来,对稷下学宫的研究表明:稷下学宫不仅是当时中国唯一的诸子百家荟萃的文化学术中心,而且与同时代在希腊产生的柏拉图学园(希腊学园),分别在世界的东、西方,遥相辉映,放射出璀璨的学术、文化之光,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1 稷下学宫概说

1.1 稷下学宫的起源与发展

稷下学宫创始于公元前 374 年,由田氏政权首代国君齐桓公创设。齐桓公名字叫田午,他大概非常崇拜春秋时期霸业辉煌的齐桓公,所以也名齐桓公。汉末徐干《中论》记载:“昔齐桓公(午)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可见稷下学宫在桓公时已初具规模。

稷下学宫的鼎盛时期,是在齐威王、齐宣王、和齐湣王的早期,时间长达七十年左右,这也是战国之齐的鼎盛时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可见,稷下学宫著名学者众多,其中 76 个杰出的大学者被封为上大夫,有相当高的官位而又“不治而议论”,即不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而专门进行议政、研讨,这已经点出了稷下的“智库”性质。与我们今天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研究室,以及社科院很相似。当时稷下学宫达到数千人,结合其他的文献记载看,有的说三千人,有的说七千人,总之,师生人数之多,盛况空前,名震列国。

齐闵王后期,稷下学宫进入了中衰期。汉代桓宽《盐铁论·论儒》记载:“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

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湣王骄纵专横,内外失策,不听稷下学者的忠言直谏,结果稷下诸子各奔东西。齐国也被五国联军攻破临淄,几近亡国,湣王被杀,稷下衰废,称为中衰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五年之后齐襄王复国,恢复了稷下学宫。荀子作为稷下的领袖人物,曾经三次当“祭酒”,相当于被三次选任校长。这可以称为稷下复兴时期。虽然史籍中关于稷下学宫此后的活动记载已很少,但稷下的终结应该就在秦国灭齐之时,也就是公元前 221 年,稷下学宫一共存在了一百五十余年之久。

1.2 稷下学宫的社会功能

稷下学宫的社会功能具有多重性。概括讲:它是高等大学堂、社会科学院,也是政治参议院,是三位一体的。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奇观。

这里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人才争夺激烈。盛行“礼贤下士”之风。这是“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最扬眉吐气的时期。各国君主都是尊重知识分子的,当时列国的贵族也养士,所养之士也是智囊。国君和贵族也以养士来博取声望,成就事业。智囊之人,稷下学者不是唯一,但作为一个机构,稷下学宫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善、成功的智库组织。本文拟将战国时代以养士闻名的“四君子”与稷下学宫做简单的比较,看其差别。所谓战国四君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根据《史记》的记载,“四君子”在兴盛时,每人都养三千多士。但与稷下学宫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四君子所养之士:一是人数众多,但层次低下。所谓“鸡鸣狗盗之徒”他们都养,来者不拒。关键时刻真正能够干事出力的并不多。二是服务私门,学者稀少。成员不是以高端知识分子为主,而且服务于四君子个人,难于上升到国家层面。那就很难说是一个正规的智库了。三是因人而养,聚散无常。他们投奔四君子而来,主亡士散,不像稷下学宫那样,与国共存,数代国君,一脉承传。因而真正的国家最早智库应属稷下学宫。

下面从三个方面讲稷下学宫的社会功能。其一,为什么说它是高等大学堂呢?一是有宏大建筑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可见,稷下是建在宽阔的交通大道旁边且有富丽堂皇的校舍。二是有大师。前面讲到,齐统治者将稷下著名的大学者 76 人封为上大夫,这些人都是学术大师。三是师生众多,达到数千人。《孟子》中记载:孟子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来到稷下学宫的。《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记载:“齐宣王好士,髠等谈说之士七千余人,并食上大夫禄”,淳于髡死后有三千弟子为其送丧,说明的确人数众多。四是有管理制度。郭沫若先生说的《管子·弟子职》就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其二,为什么说它是社会科学院?郭沫若在《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一文中说:“它似乎是一种研究院性质,和一般的庠序学校不同,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稷下学宫是田齐政权创办的一个有组织、有聘任和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多学科的研究院。同时稷下学宫还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作,也说明这的确是一个研究院。除《孟子》《荀子》为两位著名稷下先生的著作外,《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汉代人所见到的稷下先生的个人专著即有:《孙卿子》《田子》《捷子》《邹子》《慎子》《尹文子》《宋子》等共十余种,二百五十余篇之多。20 世纪以来,《管子》研究学者经长期研究、考证,大多数人认为:《管子》一书著录了大量的稷下学者的论文,甚至有人提出:《管子》是稷下学者的论文集。稷下学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研究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文献和文化珍宝。

其三,为什么叫政治参议院呢?如前面所述,齐国统治者设立稷下学宫的目的就是让稷下先生为齐国政治服务,封他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议论什么呢?就是议论国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盛道哉!”这里说的“世主”,就是国君;治乱之事,就是如何在乱世求生存,在乱世求发展,为治国、统一天下而出谋划策,为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议论、著书。可见,其政治性质之鲜明,参政议政的目标之明确。

1.3 稷下学宫的特点

稷下学宫在办学、管理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的很多特点,不仅在中国古代是绝无仅有的,即使在今天和未来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重要价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 3 方面。

1.3.1 尊重学者,平等礼遇

这首先表现在为学者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如前面所提,学宫建在“康庄之衢”,说明交通十分便利;校舍“高门大屋尊崇之”,说明所住馆舍富丽堂皇,有高品位的设施。司马光在《稷下赋》中描述为:“高门横闶,夏屋长檐;樽罍明洁,几杖清严”,可见居住条件环境是如此优越。《战国策·齐策四》记载齐人对稷下学者田骈说:“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这说明,不但学者薪俸待遇高,而且连同百名弟子一起享受着优渥接待。其次,齐统治者礼贤下士,对学者平等相待。《战国策》记载了齐宣王见颜斶的故事。颜斶要见齐宣王,却站在朝堂外不肯行晋见之礼。宣王让他向前召见,他却让宣王向前拜见他。于是接下来发生了齐王和左右之人与颜歜的一番激烈争辩。颜歜认为:他向前晋见大王是“慕势”,即趋炎附势;而大王向前拜见他则是“趋士”,即礼贤下士。宣王生气地说:“国君和士,谁高贵?”颜歜则说:“士贵耳,王者不贵。”接下来颜斶说了一通“士”比国君高贵的大道理。借用古代先王大禹、汤及“周成王任周公旦”等事例,说明只有“贵士”,才能成就一番统一天下大事业的道理。最后,齐宣王虔诚地承认:君子是不可轻侮的,“寡人自取病耳”,并拜颜歜为师,许诺给颜歜最优厚的衣、食、行待遇,让他留在宣王身边出谋划策。国君齐宣王这样对待稷下学者,礼贤下士做到登峰造极程度,这是稷下学宫的突出特点,也是其长期兴旺发展之源。

1.3.2 各派平等,多家并存

尽管稷下的学者地位高低不等,学派人数有多寡之分,但各家学派在稷下地位一律平等。齐统治者并不以自己的好恶取舍对待。因而,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几乎所有学派都在稷下聚集,使稷下真正成为了诸子百家学派争鸣的中心。

1.3.3 开放办学,来去自由

稷下学宫给学者们充分的自由,来者欢迎,走者以礼相送,而且还给足盘费,走了以后再回来,仍然热烈欢迎。比如说孟子三次到齐国,荀子来了以后多次离开又回,时间长达几十年,仍然不影响信任,曾让其“三为祭酒”。对知识分子的充分信任和尊重,给知识分子充分的自由、很高的待遇和优越的政治生态条件与环境,这是稷下学宫突出的文化特点,也是它留给后人的珍贵精神遗产。


 

2 从智库角度看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有多重社会功能,但我们今天从智库建设的角度来充分挖掘其内涵和特点,就会发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成功的一个国家智库。稷下学宫主要有以下几个社会功能。

2.1 喜议政事

汉代刘向《新序》中就记载说:“齐稷下先生喜议政事。”而《盐铁论·论儒》则直接道出稷下学宫和国家政权的关系说:“齐宣王褒儒尊学……(稷下先生)不任职而论国事。”可见,从统治者和国家需要的角度讲,稷下设置的职能首先是智库建设的需要。

2.2 谋士身份

从稷下先生的政治角色讲,他们实际上是谋臣。特别是那些封为上大夫的学者,他们直接参与讨论、研究国家大事的机会更多。从历史记载的稷下先生的活动、故事看,他们智库活动的主要途径:一是,朝堂议事,面君咨询。前面提到的颜歜见齐宣王即是其典型例证之一。而据史书记载,淳于髡曾“一日而见七人于王。”如此能随时见到齐王,可见,这已经是不离国君左右的谋臣角色了。二是,宣传主张,议政建言。诸子百家学派荟萃稷下学宫,他们各有不同主张,往往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学派观点参与议政。这就使齐王能听到多种不同声音,广纳群言,丰富自己的执政理念,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孟子·梁惠王上》记载:“齐宣王(见孟子)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已,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宣王要以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成就自己的霸业,进而统一天下。所以让孟子讲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业。但孟子却很巧妙地将齐王的朝堂变成了宣传自己“王道”主张的阵地。即说:我是孔子的弟子、后学,我不知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你要想听,我就跟你谈谈怎么治天下吧。然后他告诉齐王要想统一天下必须爱护老百姓,只要保证了老百姓对你的支持,是谁也无法阻挡你统一天下大业的。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孟子系统地阐发了他的仁政学说和王道主张。这就从儒家思想的角度,为齐王献计献策。所以,稷下先生虽然立足为国君服务,但他们各有主张,各家学派都从自己学派理论阐发政治主张,突显特殊的谋臣角色。

2.3 谏臣角色

稷下学宫处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从智库的角度看,学者们更多地是以批判的态度来向齐国君发表真知灼见的。

2.3.1 匡正时弊,直言进谏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曾连续两章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齐伐燕的对话,孟子直言不讳地提出:燕君虐待老百姓,你去攻打他,燕国老百姓很欢迎,这是对的;你攻占燕国后,却赖在那儿不走了,遭到燕国老百姓的反对及诸侯各国的讨伐,那就是你的错误了,应赶快撤兵安民才行。孟子还直接告诉齐宣王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君之视臣如手足,臣之视君如腹……君之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史籍中还大量记载了稷下学者淳于髡、田骈、邹衍、鲁仲连进谏齐王的故事,都说明稷下先生的谏臣角色。

2.3.2 弹劾官吏、举荐人才

根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初期,曾沉湎个人酒色享受,而将政事交给了卿大夫,而“百官荒乱”,国家危亡。稷下先生淳于髡以隐喻“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来激励威王,威王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作答,从而整肃吏治,并杀一人,赏一人,使国家大治,诸侯震惊,实现了富国强兵。前面提到的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王”,也足见稷下先生举荐人才之多。

2.4 专题研究

从智库的角度看,稷下先生往往就现实政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著书立说,提供给国君,作为决策参考。《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盛道哉!”就是指稷下先生提供了以研究问题为主的专著报告来影响国君。

2.5 排难解纷

稷下先生一个很大的政治贡献是出使外交,为齐国排忧解难。当时列国纷争,外交问题相当纷繁。当国君遇到困难、遇到外交纠纷的时候,往往将稷下先生派出去处理纠纷。据《艺文类聚》引《鲁连子》记载:“齐田单破燕军,唯聊城不下。燕将守数月,鲁仲连乃为书,著之于矢,以射城中,遣燕,燕将得书,泣三日,乃自杀。”这就写了稷下先生鲁仲连为齐王以箭射书,劝降燕军,破了聊城的事。这样的稷下先生出使外交的事例还很多。例如,孟子为齐王出使滕国,邹衍出使燕国等都是实例。


 

3 稷下智库的当代启迪

两千多年前的稷下学宫,汇聚诸子百家学者,培养人才、著书立说、喜议政事、出谋划策,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作为中国历史上智库型大学堂、研究院,对我们当代的智库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和启迪呢?

3.1 以特殊政策,招高端人才

要建好一个高层的当代智库,人才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稷下学宫为智库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待遇优厚,以招揽高端人才。前面讲到,稷下学者住华丽的堂馆庭室,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自然对学者有相当的吸引力。二是封官加爵。只有好的待遇还不够,知识分子最看重的是尊重。齐统治者一次就封 76 个稷下先生为上大夫,真是创了历史之最。齐宣王并不想接受孟子的那套主张,但他对孟子极其尊重,不仅封其为卿相(客卿)之位,而且在孟子要离开的时候,还竭力挽留,要为他在城中建造最好的住所。齐国对稷下学宫的政策措施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连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刚统一天下之时,都首先巡视齐地,这很可能是受了齐国在稷下政策的影响。为笼络知识分子,秦国曾设置了 70 个博士职位。三是平等礼敬。作为领导者,能够象齐国君对待颜歜、孟子等稷下先生那样,放下身段,平等相待,尊敬有加,这也为我们今天的智库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四是来去自由。

在稷下学宫,这种自由,既包括进出稷下的自由,也包括在稷下学宫内部,管理宽松,学者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总的来看,稷下学宫为我们今天建设智库、创办大学、建设科学院等,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以特殊的优惠政策才能汇聚起高端人才。

3.2 抓重大问题,献有用之策

稷下学宫在中国文化史上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从智库的角度看,这些“不任职而论国事”的先生们,他们针对当时的政治需要,除为齐国政治服务、出谋划策外,抓住的重大问题、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谋统一天下之策。稷下学宫的各派学者对秦汉的中国大统一都做了充分的探讨和舆论准备,为民族统一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稷下学者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和议政重点就是如何统一天下。这是当时的齐国统治者最关注和最想解决的重大问题。而最现实、最有用的方略,就是合纵连横之谋。“合纵”即:关东六国怎样联合起来打败强大秦国;“连横”即:强秦“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稷下先生中,像淳于髡、鲁仲连乃至孟子、邹衍等,在列国纷争的战略上,都是纵横家。他们在齐国力主“合纵”之策,乃至齐湣王不予采纳而纷纷离去。所以这些学者绸缪策划,他们主要是抓重大问题,研究重大问题,提出重大问题的意见,帮助解决重大问题,这一点也是当今智库建设很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或有人会问:既然齐国创设了历史上最大的高端智库,为什么统一天下的不是齐国而是秦国呢?笔者认为,在稷下学宫最兴盛的时期,也是齐国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时期。因而,经威王、宣王到湣王前期,在稷下先生的辅佐下,已大有横扫天下之势。因而出现了“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的齐国大统一之势。但骄横专断的齐湣王不听从稷下先生的“合纵”之策,“诸儒谏不从,各分散”,稷下智库学者纷纷离去。致使齐湣王轻敌冒进、四面树敌,造成了五国联军共同攻打齐国的战略失误,国破君亡,挫伤了元气,这正是没听取稷下智库建言的惨局。

3.3 搞深入调研,提明确主张

作为智库的稷下学者,并非只是坐而论道,朝堂建言,而是走向社会,深入调研,献有用之策。孟子是稷下学宫的领袖人物,三次到齐国,在稷下学宫待了 20 多年。孟子深入平陆调研,向齐王献策之事,可见稷下先生活动之一斑。《孟子·公孙丑下》载:平陆,是齐国的一个县邑,孟子到平陆后,经过深入的社会调查摸清了老百姓的困苦悲惨情景,他对县令孔距心说:“如果你的战士,拿着枪一天三次擅离岗位,你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免了他的职务?”孔距心说:“我不等他三次,只一次我就把他干掉或者撤职了。”孟子马上说:“你作为县令,失职的地方太多了,我在这里调查了解到:老弱之人尸横沟壑,强壮者四散逃亡,有数千人之多。你不就像一个战士离岗一样失职吗?”孔距心说:“这天灾人祸不是我能管控得了的。”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委托给别人放羊,既然接受这一群羊你来放,你必须是搞最好的牧草让它吃好,如果你找不到好草,羊也吃不饱的话,难道再将羊还给主人吗?”孔距心只好连连道歉,承认的确是自己的错误。孟子改天去见齐王,说:“大王你的五个都邑,我都搞过了调查,但干得工作不好,却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的只有孔距心。”齐王问事情缘由,孟子把以上过程复述了一遍。齐王说“这是我做国君的罪责呀!”孟子通过深入调研,对齐王反映社会真相,提出要保民的明确主张。这就发挥了一个高端智库具有震撼力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当代的智库建设也有明显的典型意义。

3.4 做系统论述,有哲理基础

稷下先生中,有众多诸子各家学派的学者大师,他们的议政建言,往往着眼现实、立足未来,在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做系统的论述阐发,成为影响深远的典范之作。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和以“王道”统一天下的一系列辩说,是有一整套理论体系作基础的,这就是他的人性论。他提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不忍人之心发乎“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下》)。荀子提出的治国主张是“隆礼近法”,礼、法结合。荀子也是儒家大师,他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发展成礼、法结合,他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一个成为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一个成为辅佐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法家政治家。而同被称为法家的齐法家,则是主张道、法结合,即讲“清静无为”与法治的结合。让老百姓不受干扰地从事职业生产,同时,又讲“任法”以治国。如果说荀子讲的是儒家与法家思想的结合,那么,齐法家则是道家与法家思想的结合。这是齐国法家的治国之道。这些稷下先生的理论和政治主张反映出战国后期诸子百家学说发展的融合趋势。我们今天有些智库的建言,往往就事论事,缺理论根基,缺系统论述。我们应该从稷下智库的历史遗产中,汲取当今智库建设的智慧。

3.5 讲艺术技巧,让对方信服

只是有很好的建议,写长篇大论的文章,还是不一定能充分发挥好智库作用。智库建言还要讲技巧,稷下学者就非常讲技巧,让对方服伏在地。据《战国策·齐策三》记载:齐国想要伐魏国,淳于髡劝齐王勿伐。他就对齐王讲了一个寓言故事说:天下跑得最快的狗,追赶天下跑得最快的兔子。绕山转了三圈还没有追上;穿山往返腾跃五次也没有追上,最后兔子死在前面,狗死在后面。结果,一个农夫到了那里没有费吹灰之力就捡了狗和兔子。以这样来说,齐国和魏国都是两个大国,现在打仗相持已久,双方势均力敌,打得精疲力竭了。强秦、大楚正在后面等着像农夫一样捡胜利果实呢。于是,齐王立即接受了淳于髡的建议,迅速撤兵,让将士休整去了。可见,智库贡献智慧的技巧,也是将成效发挥到最大化的重要一环。发生在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已经是两千年以前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遥远的亮光,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星空中。千百年来,它不仅时时撞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而且在今天,当历史走进一个崭新时代的时候,我们仍能够从中吸取对当代智库建设的丰富营养,仍然感受到它对民族未来的文化建设,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走向所具有的重要启迪与借鉴意义。

(本文为 2018 年 11 月 29 日作者在“第三届智库能力与新型智库建设高级研修班”上所作主题报告的录音整理稿)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