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张环宙: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地区发展地方外语类高校智库建设初探

时间:2019-03-0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张环宙

新建地方外语类高校更多应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外语学科和特色智库建设。新建地方外语类高校在强化团队整合,多层次、分阶段、按步骤地推进外语建设方面,成效初显。这些高校积极增加外语类专业数量,在满足教学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增加语种数量,努力为学校筹建服务“一带一路”的外语类高校特色智库提供语种支持。

高校智库以其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等优势,在新型智库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语类高校智库除具有一般高校智库诸多特点之外,还具有极其鲜明的外语学科特色。地方外语类高校智库正是利用外语领域的研究优势,一方面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又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当前我国外语类高校的发展范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外语类高校;一种是通过转型或升格之后新建的地方外语类高校。新建地方外语类高校的智库建设应找准定位,依托其地缘优势,在推动地方文化走向世界方面自成特色,与传统外语类高校一起,成为外语类高校智库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加强能力建设 积极对外交流

加强外语学科建设,为智库提供语种支撑。外语类高校的语言优势,使其在智库建设中发挥着其他高校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外语学科建设是外语类高校智库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据有关统计,截至2018年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拥有外语专业97个,开设语种98个,覆盖“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共计50种语言,可以说在国内是外语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的。在此基础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有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等多家智库,优势不言而喻。

而新建地方外语类高校更多应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外语学科和特色智库建设。新建地方外语类高校在强化团队整合,多层次、分阶段、按步骤地推进外语建设方面,成效初显。这些高校积极增加外语类专业数量,在满足教学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增加语种数量,努力为学校筹建服务“一带一路”的外语类高校特色智库提供语种支持。

发挥特色优势,搭建智库建设平台。外语类高校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决策为价值取向,发挥特色优势,统筹高校资源,凝练科研方向,汇聚科研人才,搭建高校智库平台,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本校及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特色,有效汇聚国内国际优质资源,建设中东研究所、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等特色智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聚焦国家和广东急需,通过搭建国别和区域研究方面的智库型研究平台,形成稳定的智库研究队伍,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等一批智库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有效提升。

新建地方外语类高校以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和决策为价值取向,需要整合自身资源优势,汇聚和培养一批熟悉省(区/市)情、能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的专家学者,积极推进新建地方外语类高校智库建设。地方外语类高校还应争取条件,按照学科特色和人才队伍,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相对优势的高校智库,为有效解决地方发展、对外交流和经济贸易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出谋划策。

开通多种渠道,扩大智库对外交流。地方外语类高校可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主要围绕人才建设、翻译项目、智库论坛、文化海外传播等方面搭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智库间人文交流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浙江外国语学院创办了城市国际化研究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下设阿拉伯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所)、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和服务“一带一路”多语种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等外语类高校智库,设立了智库学者引进“海鸥计划”,主动邀请国外知名智库研究人员来校访问,开展智库项目合作,探讨智库交流形式。在此基础上,城市国际化研究院聘请德国柏林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国内外一流学者,搭建研究团队架构,开展高水平城市国际化研究。依托外语专业智库,为政府机构等提供专业的多语种外语译介服务,选派外语专业教师参与国家重要文件、书籍的外文翻译工作;组织教师主持两个省级重大专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期重大专项“浙学精品外译项目”和“浙江旧海关档案资料翻译、整理与研究”等,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家人文社科普及丛书的撰写和立项工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办多场国际学术会议,参与“讲好浙江故事,助力‘一带一路’智库论坛”等。其呈送的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人文交流枢纽的政策建议获浙江省领导批示。

此外,地方外语类高校智库研究还应当着眼地方发展需求,突出发展特色,力争推出地方政府满意、社会认可的学术精品成果。积极宣传地方文化,弘扬地方精神,讲好地方故事。通过国际知名城市发展专题研究等,打造高水平城市国际化研究平台,以助于地方大型城市发展建设。

创新发展理念 打造人才队伍

根据2018年公布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名单,外语类高校智库进入百强名单的共有四所外语类高校的七家智库。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外语类高校智库在综合影响力上与其他高校智库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且入围的少数有影响力的外语类高校智库地域分布高度集中,绝大多数分布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传统外语类高校,新建地方外语类高校的智库远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今后,新建地方外语类高校智库要真正实现社会“思想库”“人才库”“决策辅助”等职能,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要有新的理念,坚持“解读+创新”。外语类高校智库建设要回归生产创新智库产品这一初心,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智库的使命是通过新思想来引领政府决策,而不是跟在政府决策之后。当前不少外语类高校智库把重点放在对政策的解读上。对于智库而言,不仅仅是解读当下,更重要的是创新思想。国外许多知名的全球性智库为外语类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外语类高校要抢抓机遇,积极借鉴,应对挑战,努力建设具有新思想的国家“走出去”新型智库。

要有新的融合,坚持“外语+专业”。外语是外语类高校智库建设的优势,但仅有外语是远远不够的。今后,外语类高校智库建设要进一步探索“外语+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研究质量。外语类高校智库建设在坚持外语学科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上,更应着眼于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打破原有的学科、学院、平台壁垒,推动外语学科与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非外语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增长点,推动智库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要有新的人才,坚持“校内+校外”。外语类高校智库建设区别于纯粹的学术研究和遵循学理逻辑推演的研究,这就决定了研究人才团队要有全新的组合。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较为成熟的“旋转门”制度,推动高校智库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根据不同研究的需要,既可以推荐高校智库专家到相关政府机构和企业挂职任职,也可以外聘来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政府官员、研究机构的知名研究人员担任特聘研究人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吸纳国际人才参与“旋转”,并通过实习、挂职、访学等方式加强向各类国际组织和国外智库输送人才。智库聘请的外部专家不仅可以参与项目研究,还可以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组建的复合型人才团队,能真正发挥好智库咨政、咨商功能,在政府和社会需要时引领决策,打好关键球。

要有新的机制,坚持“规范+改革”。外语类高校智库建设一方面要以治理规范来保障和提升研究成果的高质量、独特性;另一方面,要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智库建设的评价机制、用人机制和运行机制等,为助推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更快建设提供智囊作用。外语类高校智库研究成果复杂多样,小语种的研究成果界定尤其困难,如何从科研奖励制度上设计出智库成果的对等性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探索。与“旋转门”的用人方式相配套,要考虑建立健全相应的分配方式和薪酬制度,吸引非高校智库人才加入高校智库。同样,还应创新智库经费投入机制、管理运行机制、项目竞争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交流合作机制等,以确保成果创新和激发团队活力,外语类高校任重道远。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7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