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智者

湖湘智库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时间:2015-10-0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湖南社会科学报

——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张萍研究员

相关链接

张萍,1928年出生于河北。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家,曾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湖南省社科联主席团主席、湖南省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等职。现任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在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市场经济等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成果。

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初次见到张萍时,已年逾八旬的他仍在伏案工作。自1953年任湖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员算起,张萍已经在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上“行进”了六十个年头。从率先提出在我国内陆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和依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到首次阐释改革过渡试验区的概念、区域、依据、功能及意义,再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的特点、规律性和发展阶段做出理论概括和分析,张萍在区域经济、宏观经济、市场经济等多个研究领域留下了他思考的“印记”。张萍说,有朝一日,当他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便心满意足了。

1.率先探索我国首个内陆省区域经济一体化

1978年2月,由湖南财贸学院调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张萍开始专业从事经济研究工作。1982年,中央提出在深圳、珠海等沿海四个城市建立特区的设想“触发”了张萍的研究灵感:湖南该如何应对并利用这一机遇加快发展呢?

他告诉记者,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要道为依托,由点到线及面,逐步形成网络。湖南没有大型和特大型的经济中心城市,但有长株潭这个城市群。这三座城市沿着湘江中下游自然形成的一个“品”字形,两两相距不过30到50公里,较之大的中心城市同其卫星城镇的距离还要近得多。从历史和现实看,三座城市不可分割的经济和社会联系,使其形成了一个城市综合体。如果三市联合,实行一体化发展,就可以形成能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中心或增长极。

基于此种思考,张萍在1982年12月召开的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上,以提案的形式建议,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构建一个集工业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等多项功能的综合经济中心,以此带动湖南全省城乡经济的发展,促进四化建设。

对于这个提案,张萍并没有满足于“纸上谈兵”。他还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带领着社科院的十多位同事,先后数次深入到三市的主要部门和基层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张萍回忆说,为了收集三市经济、社会、科技的数据,仅大、小座谈会他们就召开了50多次,还整理了200多篇文字材料和400多个企业的卡片。根据这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张萍向中共湖南省委和省政府提出了决策建议性的总体和专项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方案》。

作为我国第一个内陆省区域经济一体化方案,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思路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华社提供中央领导的参阅件《国内动态清样》,以“经济专家张萍建议建立长株潭经济区”为题,于1984年7月15日出了专期。《中国日报》、《经济参考》、《经济学周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先后向国内外做了报道。1986年10月,北京市10个政府部门组团来湘考察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问题,并参考《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方案》,建立了以北京为中心、包括河北廊坊、张家口、承德等市的环京经济协作区。

尽管后来长株潭经济区的建设和实施过程有所曲折,但是其深远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张萍结合他此前的探索和思考,进一步对全国已经形成的各种类型经济区网络做了系统的分析,并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理论司的支持下,编写出版了《城市经济区学》。更让他欣慰的是,1999年2月,时隔十七年后,湖南省委领导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提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湖南迈入新世纪、发展经济的一项重大决策与战略举措。会议还认真研究讨论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等五个专项规划,开启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新征程。

2.做好党在思想战线上的一名“战士”

谈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张萍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早在1979年,他就开始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有所关注。他的理论出发点是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予以区分。

在张萍看来,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共同的方面,又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属于一种经济形态,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并列;后者属于一种经济运行的形式或体制,与统制经济、集中统一计划经济相并列。当商品生产基本上实现了社会化,形成了统一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时,商品经济必然会采取市场经济的运行形式。换言之,市场经济是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的必然产物,而非资本主义所特有。

“我从理论上辨析了二者的区别后,继而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质上也可以说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家宏观计划为指导和调控的。”张萍回忆说:“当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探讨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市场经济属性的学者不在少数,我的观点主要是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做了梳理和区分,并据此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模式需要再认识或再定位。”

随着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逐渐明确,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时的张萍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此前的理论思考,而是进一步尝试全面系统对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特点、规律性和发展阶段予以概括和剖析。他在发表于《人民日报》(内部参阅)1994年第1期上的“代表作”中总结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就要使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殊性达到内在结合与统一,从而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活力结合起来,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是中国改革的制度特色。”

张萍告诉记者,现在回想起来,让他聊以自慰的,不仅仅是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经济理论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学界数次关于这一领域“姓资姓社”的思想“交锋”中,做好了党在思想战线上的一名“战士”。

3.科学研究要坚持“三步曲”

回顾自己60年的学者生涯,张萍在治学方面最有体会的,就是科学研究要坚持“三步曲”。“‘三部曲’的第一步,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第二步就是拟定方案,提供决策;第三步就是理论升华,形成体系。”张萍解释说:“正因为我始终秉承这一研究理念,所以我应该算是经济学界的‘务实派’。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构想、改革过渡试验区的建议、湖南加速西线开发的主张,都是我在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之后提出来的,并且我还在论证了理论可行性之后,拟定各种实施方案和对策,以期让理论‘落地’,发挥效用。当然,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理论思考,形成理论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做些具有创新价值的科学研究。”

张萍还告诉记者,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是他另一个治学体会。现如今,已经进入到“旧经济”向“新经济”大转型的时代,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经济学研究者也要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如若不然,就不可能走在时代的潮头,提出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建议和科研成果。

大约这也是为什么这位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老者依旧笔耕不辍的原因所在。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张萍于1998年发起了召开“全国对外经济关系跨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为响应国家关于“两型社会”的号召,他不仅主持出版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蓝皮书,还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阶段性生态文明建设大全《生态文明建设湖南两型大典》,并先后创办了“长株潭经济论坛”和“两型社会”建设网,为服务“两型社会”建设搭建多种平台。此外,他还意识到信息化、新型工业化之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于是花了五个月的时间钻研云计算,并结合湖南省情特点,完成了《关于数字湖南建设实施云计算工程的建议报告》呈报湖南省委省政府。

张萍风趣地说,他现在的想法就是“小车不倒只管推”。离休只是离开了职位,但科研这个岗位是不能离的。他希望自己能在这个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语录

“作为理论工作者,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最根本的

不虚度年华、不浪费光阴,回忆往事,不因为虚度而悔恨

能干一天,就要干一天,一直干到不能干了为止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在知识大爆炸时代,二分靠天分,八分靠打拼

写好一篇文章,我几个月吃不下饭,有拼搏精神,才能在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搞科研一定要走一条正确的治学道路

搞理论要有落脚点、归属和目的地,不能为发表文章而发表文章,为理论而理论”

(均据媒体  资料整理)

来源:湖南社会科学报 2015-1-8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