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智者

经济学家张萍的业绩与贡献

时间:2016-12-20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庆龙 娄吾村

一、张萍的人生经历与业绩

第一个提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议的著名经济学家——张萍,在宏观经济研究、市场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区域规划与战略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不仅他的思考纳入了领导的决策,他的文章进入了政府的文件,他的观点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且他的想法也变成了大会的报告,他的构想变成了改革的方案,他的言论变成了社会的舆论。无论在理论创新,或者在决策建议上,他都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张萍1928年2月出生在河北藁城县(市)屯头村。从小他就梦想“做个大英雄,成就一番事业”。9岁时,他自己编了6章《小人国的故事》,经常讲给同学听。1949年8月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前身)结业南下湖南。1949年9月至1951年秋,在湖南革大(抗大式学校)青年团学校团委会任宣传委员兼校俱乐部主任。同年10月,调到学校第三部(财经部)任学习辅导员,并开始转向教学工作。“1953年春,学校(当时已更名为湖南行政学院,任务转为培训在职干部)党委决定从南下青年干部中选拔20多人自己培养。在曾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教员、时任湖南行政学院副院长方克的指导下,采取自学为主类似在职研究生那种学习方式进行培养。”张萍此时任经济学教研组长兼教员。而张萍在华北大学学习的是哲学、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史。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虽然在任部学习辅导员期间,结合工作的需要学习了一些部门经济理论,但这只是一些皮毛。为了教学的需要,他刻苦自学,认真钻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通读或精读了《资本论》等马恩列斯的所有经济论著和将俄文译成中文的政治经济学课程16个分册,以及一些古典经济学著作、经济学说史与中外经济史。系统地掌握了政治经济学理论。1954年秋,在全省理论教员培训班的讲坛上登台授课,开始了经济学理论的教学工作。1956年7月,湖南行政学院合并到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张萍继续担任经济学教员。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规定党政机关干部都要进行系统的政治经济学学习,张萍就承担了省直机关干部学习的绝大部分授课任务。1958年初春,“大跃进”浪潮席卷全国。为了使干部特别是知识分子干部得到锻炼,学校领导决定将党校干部分批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或到基层参加工作和锻炼,张萍是第一批下放到平江县瓮江乡参加为期一年的劳动锻炼。张萍在参加劳动的同时,也抽出部分时间,协助乡政府创办了一所农业技术学校和颗粒肥料厂,并参加了同年10月在长沙市召开的湖南省农村技术革新者代表大会,被授予“湖南省农村技术革新工作积极分子”称号。1960年12月,张萍由省委党校调到湖南财贸学院任讲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虽然也给张萍戴上了一顶“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但由于他学习刻苦,工作认真,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们的尊重。因此,张萍既没有成为“运动”的积极分子或骨干,也没有成为挨批斗的对象,在风浪中算是比较平淡或平安地过来了。

1978年2月,张萍由湖南财贸学院调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当时的名称是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经济研究工作。1981年至1982年任经济研究室副主任。1983年5月,在机构改革中,被任命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成为“双肩担”的骨干。后来,被评上了研究员,并担任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团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等职,先后兼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横向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约理事,中国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南方国际金融学会顾问,以及湖南省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湖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生产力学会会长,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等。

1996年5月,张萍办理了离休手续。但时至今日已20多年,他天天都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大楼上班,一直没有离岗。同时,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于1998年发起召开了“全国对外经济关系跨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为响应国家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号召,他不仅主持出版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蓝皮书,还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阶段性生态文明建设大全《湖南两型大典》,并先后创办了“长株潭经济论坛”和“两型社会”建设网,为服务“两型社会”建设搭建多种平台。他在接受《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我还准备干下去,初步目标是干到95岁,还能干更好!说不定能创吉尼斯纪录呢。”

张萍长期在经济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做出了突出的业绩。截止目前,他主编出版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推进方式创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长株潭城群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自2008年以来,每年一册);《张萍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张萍经济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等著作20多部。发表了《略论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作用》《光明日报》1980年8月29日,《城市经济联合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日报》1986年3月15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国防大学学报》1987年第10期,《论改革目标的分区到位与过渡区的改革》、《经济研究》1988年第9期,《宏观经济的分层调控与区域市场》《经济研究》1989年第8期,《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调节的结合与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计划与市场结合形式的合理组合》《经济研究》1990年第8期,《论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转型和结合》《求索》1991年第2期,《论实现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基础和途径》《经济研究》1991年第8期,《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的特点、规律性和发展阶段》《求索》1994年第1期等论文200多篇。由他第一次提出的决策建议研究成果,既有“把长株潭建成湖南发展的综合经济中心(经济增长极)”,又有《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既提出了湘西老、少、边、穷区域整体改发的设想,又提出了建立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既提出“充分发挥湖南中西部过渡地带的优势”,又提出居于东部的广东与中部前沿的湖南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既提出跨越东中西部五省湘鄂川黔桂省际边境区域开发的设想,又提出有关“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建议;既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探索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又对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特点、规律性和发展阶段进行理论的概述和剖析等项目10多个。这些决策建议曾得到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二次批示,周强四次批示;得到时任省长熊清泉、陈邦柱的批示,时任省委副书记梅克葆、时任常务副省长陈肇雄的批示。既得到了政府的采纳,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由于张萍的研究成果与决策建议具有推广价值,辐射作用,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不仅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还被时任中央领导江泽民接见一次,李鹏接见二次,赵紫阳接见二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08年5月16日至18日,连续三天播放他的“国家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访谈,湖南卫视2001年3月播放了他的《湘江圆梦》专题片,湖南经视1998年10月播放了他的《融城》专题片,湖南公共频道2004年1月播放他的《品味人生》专题片等。全国有81个媒体宣传介绍了他的业绩,他接受媒体采访达200多次。他还荣获了国家和省部级多项奖励与荣誉称号。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被授予湖南省优秀理论工作者,1998年,被授予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2007年,获湖南省六届十大杰出经济人物特别贡献奖,2008年,获“改革开放30年湖南杰出贡献人物称号”,2009年9月,获“全国离退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11月,被评为“文化强省建设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二、张萍的经济理论与贡献

张萍的决策建议具有战略眼光,理论探索具有创新思维。不论他的宏观经济研究,亦或市场经济研究;不论他的区域经济研究、区域规划,还是战略建议、文化组织等,都既能进入决策程序,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又能做出系统的理论概括与探索,有开拓性的创新价值。

他是“长株潭一体化”倡导第一人。1982年,中央提出在深圳、珠海等沿海四个城市建立特区的设想“触发”了张萍的研究灵感,引起了他的深入思考: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要道为依托,由点到线及面,逐步形成网络,由不发达走向发达。湖南没有大型和特大型的经济中心城市,但有“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这三座城市沿着湘江中下游自然形成一个“品”字形,两两相距不过30-50公里,三座城市不可分割的经济和社会联系,使其形成了一个城市综合体。如果三市联合,实行一体化发展,就可以形成能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的综合经济中心或增长极。于是,在1982年12月召开的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上,张萍以提案的形式建议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构建一个集工业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经济中心,以此带动湖南全省城乡经济的发展。

1984年7月,张萍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这个方案的提出,是张萍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带领十多位同事,先后多次深入到三市的主要部门和基层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为了收集三市经济、社会、科技的数据,仅大、小座谈会就召开了50多次,还整理了200多篇文字材料和400多个企业的卡片。根据丰富的一手材料,张萍向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决策建议性的总体和专项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方案》。对此,省委高度重视,1984年12月省委常委会研究了《关于建立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经济区的问题》,1985年6月13日省委书记毛致用在湖南省第五次党代会也强调:“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上,要充分发挥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这个城市群体的经济中心作用。”无论湖南省的第七个五年计划,还是中国体改研究会的调研报告,都充分肯定了“长株潭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尽管后来长株潭经济区的建设和实施过程有所曲折,但是其深远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作为我国第一个内陆省区域经济一体化方案,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思路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多家报刊先后向国内外做了报道。1986年10月,北京市10个政府部门组团赴湘考察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问题,并参考《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方案》,建立了以北京为中心,包括河北廊坊、张家口、承德等市的环京经济协作区。“长株潭经济区”构想的提出,比开发上海浦东的建议要早8年。1999年2月,湖南省委领导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提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湖南迈入新世纪、发展经济的一项重大决策与战略举措。会议还认真讨论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同治等,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了新型工业化的步伐,促进了大众消费模式的转变。这种整合不单纯具有湖南的意义,也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12月,长(长沙)株(株洲)潭(湘潭)城市群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4年,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萍提出建立湖南综合经济中心以及经济区的建议,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湖南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他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研究的创新者。在经济体制改革属性上,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这是一次思想的大交锋。1984年12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改革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如何理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成了两派:主流派是坚持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少数派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落脚点是商品经济。张萍就属于少数派,他在1988年第9期《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改革目标的分区到位与过渡区的改革》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质上也可以说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利用市场调节和经济运行的市场化,而在于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不同,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家宏观计划为指导和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987年11月在广东召开的全国市场经济讨论会上,张萍就发表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观点。从而引起了争论,甚至认为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即主张发展私人经济的就是自由化,主张搞市场经济的就是自由化。1988年9月,国家计委在山东淄博市召开了一个计划与市场座谈会,会议一开始两派就展开了争论。张萍仍然表达了他的这个观点,讲完观点后,另一派的就上台说:张萍同志你讲的观点是政治问题,是不能够也不允许讨论的。张萍毫不相让,据理力争。1990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经济秩序整顿会议”上,张萍又和他们争论计划经济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问题。争完之后,他又急匆匆赶到上海买火车票参加青岛的会议。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其实,张萍的理论出发点是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予以区分。在他看来,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共同的方面,又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属于一种经济形态,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并列;后者属于一种经济运行的形式或体制,与统制经济、集中统一计划经济相并列。当商品生产基本上实现了社会化,形成了统一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时,商品经济必然会采取市场经济的运行形式。换言之,市场经济是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的必然产物,而非资本主义所特有。

张萍“从理论上辨析了二者的区别后,继而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质上也可以说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家宏观计划为指导和调控的。”张萍还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探讨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市场经济属性的学者不在少数,我的观点主要是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做了梳理和区分,并据此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模式需要再认识或再定位。”

随着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逐渐明确,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时的张萍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此前的理论思考,而是进一步尝试全面系统地对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特点、规律性和发展阶段予以概括和剖析。他认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就要使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殊性达到内在结合与统一,从而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活力结合起来,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显然,不仅是张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经济理论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学界数次关于这一领域的思想“交锋”(参见郝日虹 徐华亮:《张萍:做一个务实求真的经济学研究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5日),充分展现了他理论思维的创新性与追求真理的坚定性。

他是“东中西过渡地带”的首倡者。1991年1月,张萍首次提出建立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的建议,经省政府采纳,并报国务院获得同意批复,进入国家决策。张萍在对广东省综合改革试验及其对内陆省区影响作系统考察和分析之后提出了“建立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的构想,即以衡阳市为中心包括衡阳、郴州、零陵地区在内的湘南地区作为过渡性综合改革试验区,并对如何进行过渡性试验区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既实行梯度衔接的价格改革,过渡区的价格改革要做好梯度消波和理顺的工作,又提高市场的发育程度,加快建立双向衔接市场体系,提高边境共同市场的开放度,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既加强湘南过渡区开发,以广东的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湘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和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增强联合外向的竞争力,又提高过渡区的外向开放度,加强过渡区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扩大过渡省区进出口经营审批权和利用外资项目审批权;既改革财税体制,增加过渡区的财政活力,在财政收支上对地、市分别给予一定的照顾,又改革投资体制,扩大过渡区项目的审批权限,授予过渡区地、市行使省级审批权限。并在同一个建议报告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湖南地处沿海与内陆、东中西过渡地带的优势,实行双向开放战略,参加两个大循环。为此,他在《适应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湖南对策》中进一步指出:“把湖南放在国际、国内大环境里看一看,湖南处于什么位置?湖南是我国从沿海地区到内陆纵深地区的一个过渡省区。一头连着沿海,一头连着内地,这是湖南省区位的特点,也可说是一大优势。当然面临着区际竞争和挑战的形势也是严峻的。湖南经济应面向两个市场,向两头开放,参加两大循环。”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发表了系列文章,作了详细的论述。诸如《〈省际经济关系发展战略研究〉序言》《省(区)际经济关系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理论基础》《省(区)际经济发展战略的任务和特点》《省(区)经济关系与区域市场》《关于推进湘粤港经济合作若干建议的报告》《关于建立湘粤共同市场的设想》《坚定灵活地办好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关于建立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经济协调会的建议方案》等,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还有重大的理论价值。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他在讲话中强调“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发挥好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张萍首倡“东中西过渡带”,不仅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作了结论,还进入了国家的战略定位。

三、张萍的精神品格与境界

张萍已89岁高龄了,却能始终做到当教师与搞科研一个样,在职与离休一个样,理论研究与决策建议一个样,都能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到心细如发,精益求精;做到无私无畏,敢作敢为。这是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然而,正是这种精神品质的崇高境界,铸就了张萍的成功。

始终不渝的学习,是他成功的关键。不论是理论经济,还是应用经济,他都能做到如数家珍,就是他刻苦学习炼成的。在科研的道路上,他曾经历过三次艰辛的转型、超越。20世纪50年代,因为工作需要,为了实现从经济学“外行”向经济学家转型,他在一年多里,如饥似渴地精读了《资本论》等马恩列斯的所有经济论著和不少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读书笔记写了厚厚十几本。当时,用电有困难,晚上十点钟就把路灯以外的灯都关掉了。炎炎夏夜,学校的同事们三三俩俩在门外坪里和草地上,有的聊天,有的拉胡琴……,我仍在办公楼的路灯下读书,一边读一边用手帕擦汗,直到深夜。”

为了由传统经济学家向现代经济学家转型,20世纪90年代,张萍深入研究计算机、互联网和互联网的产业化,以及它们给经济发展、军事领域带来的变化。2002年,他用三个月集中学习、综合研究了各个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后工业化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了站在全球的视野上思考问题,一个现代经济学家,必须懂得主流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他认为:“不是站在中国,而应站在全球的塔尖考虑问题思考未来,才能提出真正有重大价值的建议,成为现代智库。”为此,他很注重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在他的书柜里有一摞厚厚的书,就是由中国科学院编著出版的《创新2050年: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每一本都有他的红色笔记、折页、便签纸。这些报告他不止读了一遍。所以,他现在考虑到的“是十年、二十年后的发展问题。”

而且,不论多忙,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除了工作,他都把自己的精力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一直到现在他对知识的追求仍然是如饥似渴。每每拿到一本新书时,他就恨不得一下子把它读完。大脑总是处于不停地思考的状态。睡觉在想,吃饭在想,散步在想。甚至到了每晚都是靠安眠药才能睡几个小时;而一旦醒来,脑海里就浮现一个事:学习,学习,再学习。张萍理论功底这么扎实,就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难怪他一直记得这样一句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天分是人的智慧,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读书都是第一名,算得上聪明,可聪明只提供了基础。人是学而知之,并非生而知之。我整天‘泡’在办公室,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在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革新自己的观念,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特别在世界已从旧经济到新经济大转型的世纪,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时代的车轮在飞速前进,谁要是不能坚持终身学习,谁就将被时代的洪流淘汰。这真是金玉良言。

干净做人的人生观,是他的精神品格。张萍于1983年至1993年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在这10年任期中,他做到了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他没有在院里报销过一次个人招待费、餐饮费。就是在他离休之后20年里主持的研究会、研究中心也是如此。而且在他分管的范围内严守规矩,始终坚持按制度办事。在制度面前对事不对人,不因人而宜;也无亲疏之分,无高低之别。这在以后20年里他所主持的研究会、研究中心也是如此。他严于务实。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坚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扎根实践沃土,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实践服务。他所提出的多个决策建议,均具有前瞻性,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检验,同时具有可操作性。他曾不无自豪地说:“在全国经济学之中我是个务实派”。在他主持的“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重大课题以及省级重点课题中,他没有拿过一分钱课题组长的补贴,研究报酬都只拿平均数,不拿高酬劳。在课题费的使用上,也做到了没有报销过一次个人招待费、餐饮费。几十年来,他从不搞寿庆生日宴。80岁那年,院领导要给他过生日,他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他一个人也不请,由老干办定;二是他出钱;三是不收钱,不收礼。结果参加的有院领导、办公室主任和老干办的同志十余人,两桌他付了1800元和两瓶酒鬼酒。他总觉得:“心静才能安心。淡味人生,把名利、争斗看淡,不要东比西比。淡然,心里才能平衡。”所以,他与世无争,一心工作。“我是一根筋、一个魂,就是不虚度年华,对得起社会、人民和自己。我没个人追求,这就是我的追求。”

而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简单,他的家虽然明亮宽敞,却几无装饰,惟有一幅《桃花源记》的书法挂在墙上,他说:“我家里比较简单,就跟我这个人一样。”吃的也不挑剔,保姆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一般中餐就是两个小菜,一个荤菜。晚上又吃中午剩下的一点菜,再补充一个菜。而他待人却实实在在,从不虚假应付。保姆在他家工作几年了,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爷爷奶奶人特别好,从来不发脾气”,“在外面遇到什么好玩的事,爷爷会跟我们说,把我也当家人一样的。”经济所原副所长李静说,张副院长“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用,给他搭建必要的舞台,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放开手脚让你跑,又不让你跌倒。”系统所所长史永铭谈到他们所一个年轻人去张副院长那请教,张副院长“不仅非常平易近人,而且对于年轻人非常关心非常客气,去了又倒茶,走时还起身相送,非常感动。”这就是张萍的人品,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只讲奉献的价值观,是他的思想境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读过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闪耀着不可磨灭的革命光辉的名著,作品中有一段深刻概括他的革命精神或钢铁誓言的内心独白,深深地感染了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活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段话让他终生铭记。他说:“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和保尔的那个时代是大不相同了”,“我更没办法和保尔的那种献身精神相比。”但“我经常想,如果我在临死的时候,也能给自己做一个这样的结论: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就了无遗憾,心满意足了。”因此,“他的追求就是对国家、社会、人民有所贡献,虽然只是沧海中之一粟”。“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也一直在影响着他的行动。60多年来,除了“文化大革命”前中期几年之外,只要在长沙,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工作忙时,就是中华民族最大节日春节的大年初一,中秋节的八月十五,也是在办公室工作中度过的。即使探亲或出差,他也从未休息过。比如,1980年2月上旬,正值农历年底。阔别30多年后,他带着妻儿回到故乡探亲。离别时正值盛年的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他不由自主地跪在老母亲面前,相对垂泪。但拜见久别的父母之后,他就埋头在狭窄的土坯房里,边学习、边思考、边写作,继续一篇未完成的文章。张萍还记得:“一直到除夕晚上,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时,看了看手表上的指针,已经是22点差2分,我才搁笔,到幼时好友的家里,喝了几杯除夕酒。”


1996年5月,办了离休手续的张萍想,自己在经济理论教研岗位深入钻研、艰苦思考近50年,“经历了两种不同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和更替,积累了理论、制度、改革实践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于社会来说也应算是一种‘财富’。离休只是离开职位,科研的岗位可不能离啊!”于是,张萍决心沿着已经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这一路走来又是20年有多了。他的那种敬业精神,就是他在这条崎岖科研道路上走下去的“魂”——只讲奉献,不虚度年华的价值观与境界。

来源:文献与人物2016年第6期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