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智者

陈文胜:乡镇党委书记旋转到智库机构

时间:2015-10-17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郝日虹

乡镇经历触发“三农”研究兴趣

——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文胜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14日

 

陈文胜:乡镇党委书记旋转到智库机构(图1)

 

在调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之前,陈文胜一直在乡镇担任基层干部,有着长达14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做为一名曾经的基层乡镇干部,陈文胜特别关注“乡村治理”问题。

激发乡村内部活力

“如何构建与时俱进的乡村治理模式至关重要。我自己曾经是一名乡镇干部,在研究‘乡村治理’时,能够较为敏感地发现其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陈文胜这样告诉记者。

他认为,乡镇干部在维持农村基本公共事务和正常秩序、控制人口增长幅度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他们在工作中也面临着实际的难处。譬如,权利上收和责任下压的管理机制,使得他们往往受到“两面夹击”。

陈文胜将经历化作科研的动力,他率领课题组奔赴湖南省10个市(州),在23个县的33个乡镇,以问卷、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对湖南省万户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客观真实地呈现当前乡村治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进展与困境,更有针对性地破解乡村治理转型难题。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使陈文胜意识到,无论是改善乡村治理模式,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充分激发乡村内部活力,不能只注重树立典型样板。“比如,政府的扶持政策不能‘孤立’地支持某一个‘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或产业转型发展,久而久之,其将与周边的乡村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喂食吃’的做法不能让乡村的原始发展动力与政府扶持政策实现有效对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优惠政策的正向效用。”陈文胜强调说。

陈文胜并没有让他的这些研究兴趣点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是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他所撰写的《将县域发展作为推进“四化两型”的主战场》、《关于推进资兴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当前湖南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多次得到湖南省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让农民从粮食生产中尝到“甜头”

乡镇干部的履职经验不仅让陈文胜聚焦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还激发了他对粮食问题的研究兴趣。陈文胜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以解决基本供给为目标,处于被动保护与防御状态。作为世界传统农业大国和粮食生产大国,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中并没有话语权,大国农业成为了“口粮农业”;粮食生产大国成为了旁观世界粮食市场战略利益的“口粮大国”,无法分享到世界粮食市场的红利。

陈文胜告诉记者,在衡阳工作时,他发现,尽管政府采取了多种惠农政策,却仍然没有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今天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而是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公平竞争、以实现自己合理价值的市场主体。他们的追求早已不是满足于解决温饱,更多的是希望发家致富。如果其他投入收益远远超出种粮收益,农民们就无法对继续种粮报以热情。

“所以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前提是要保证农民能够从粮食生产中尝到‘甜头’。在实行有效财政补贴政策的同时,更多地使用市场手段激活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动力,形成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的长效机制。”陈文胜强调道,“此外,还需从全球战略的高度将国家粮食安全纳入中国整体发展战略,通过物质投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完善市场体系来全面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创建“三农”问题互动平台

陈文胜认为,理论研究绝不能离开研究对象的参与和互动,“三农”问题亦是如此。为了能够让民众心声更好地传递,他主持创办了“湖湘三农论坛”和“中国乡村发现网”等有影响的“三农”平台。

“我希望用基层视角反映真实问题、用专家智慧解读‘三农’难点、用决策声音描绘政策走向、用民众呼声促进科学发展。”陈文胜说,通过各种方式, 希望搭建一个理论工作者与决策工作者、实践工作者有机结合的研讨平台。“或许,交流中的碰撞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很可能形成一些思想的火花,让不同身份的参与者能从中各取所需,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陈文胜告诉记者,不管他的身份是基层干部,还是专业学者,只有从实践出发,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方能解决实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编辑:管理员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