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刘鸿武:立足中非合作实践需要建设对非事务特色智库

时间:2018-06-13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刘鸿武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刘鸿武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研究,近几年在从事国家战略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当前的对非研究,最大的问题是在国际上缺乏话语权。中国独特的汉字语言文化体系和国际上存在一定隔阂,导致在沟通上缺乏有效手段。这是非洲研究院作为一家地方性智库,近些年开始涉足影视领域的原因。

《我从非洲来》六集大型纪录片从几年前开始拍摄,2017年制作完成,在英国、法国以及非洲的几个国家进行播放都取得了良好反响。最近非洲研究院拍摄了一部新的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将在今年7月推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是国内较早自建影视传媒机构、自组专业团队、筹措拍摄经费,自编自制作品的一家智库。《我从非洲来》是首部由中国和非洲导演联合制作、讲述非洲人在中国生活和打拼的故事的系列纪录片,完成后在西方国家进行了放映。而《重走坦赞铁路》又更近一步,由中、非、欧合拍,使纪录片更加具有客观性、中立性和可信度。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经过十多年探索,总结出了一条“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一是学科建设为本体;二是智库服务为功用;三是媒体传播为手段。追求三者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机构与思想智库,成为推进中非思想知识双向平衡互动的国际传播机构。

一是学科建设为本体。目标是搭建基础性学科平台,积累原创性知识体系,作出民族性思想贡献,补齐结构性学科短板,形成均衡性学科发展态势。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的非洲学,从中国的非洲观、非洲战略、中非发展合作实践中,提炼出可以解释和促进中非共同发展的人体命运共同体的知识形态、理论体系、话语概念,奠定知识与思想服务国家的学术基础。

二是智库建设为功用。目标是突破学术停留在小圈子内自说自话的困境,形成对国家社会的实际影响力和服务功能,弥补中国高校传统缺陷。要让智库的“想法”变成领导的“说法”、智库的“文章”变成上级的“文件”、智库的“谋划”变成组织的“规划”、智库的“言论”变成社会的“舆论”,最后让智库的“对策”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

三是媒体传播为手段。目标是推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大力提升中国学术国际传播力,在核心对象国形成直接影响力,改变中国海外国家形象,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到美起来。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高校智库建设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做好总体布局与发展规划;二是发挥好学校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特殊作用;三是按国家和地区期待建好智库;四是组建好服务地方发展的学科创新群智库;五是将中国的本土经验话语转化为国际话语。

(马雪雯整理)

(来源:光明网 ,2018年06月13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