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2018第十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召开

时间:2018-01-0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项江涛

1月6日,由北京大学主办的“2018第十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以“新时代:美好生活与文化使命”为主题,旨在探讨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以及如何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发展。

遵循实体经济发展规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建设更应该呼应这个时代的召唤、呼应人民的需要。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表示,当前我国进入了精神消费、品质消费的时代,然而精神产品不足、品质产品缺乏是文化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他说,实体经济是根本。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经济的一个门类,必然要遵循实体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要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前提,促进中国文化产业民族化建设,最终走民族化的路子;二是要确立基础,努力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实业化建设水平;三是要抓质量,推出“叫好又叫座”的高品质文化产品;四是要突出原创这一核心,当前缺乏的是以现实题材为主的原创产品; 五是要寻找一条“文化”路径;六是要加强保障,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在“活的传统、美的未来”主题发言者中提出,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文化的现代转化不能一味求新,不能过于注重形式。传统是鲜活的、可用的、开放的。要借鉴国际美学表达范式,寻求国际合作,以新的媒介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之美,讲好中国故事。

增强艺术产业的文化使命

近两年,“电视将死”的呼声很高,甚至有学者为电视媒体消失划定了时间表。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看来,这是危言耸听的言论。他倡导以全球化、媒介融合、国家需求这三个维度来解释和认识电视媒体所处的新环境。他表示,电视媒体已经通过多种方式融入了巨大的国际资本架构。中国电视媒体面临的总体困境包括受关注度下降、收入下降、人才外流。电视媒体具有信息发布的权威性、直播的日常化、高端大制作等方面的优势。电视媒体未来发展理念主要有生产主体重构、传播主题重构、营销主体重构等内容。近几年,地市级电视媒体等出现了互动电视问政节目,这对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互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影像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课题。他认为,电视节目创新的关键在于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新时代中国艺术要承担文化使命,艺术产业责无旁贷。但作为产业形态之一,艺术产业不可能轻易抛弃该产业必需有的商业性。艺术产业的文化使命需要寻求审美性、商业性和政治性之间的紧密交融与统一。理想的艺术产品应当具有一种力量,引导人们从艺术产品的体验和艺术作品的鉴赏中获得艺术文化涵养。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艺术产品体验和艺术作品鉴赏的叠加与积累,会产生越来越厚重的文化涵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介绍,2017年电影关键词包括“质量提升”、“电影新常态”、“产业升级”、“工业品质”、“中国电影新时代”、“电影工业美学”。技术指标、工业级的视听效果、高概念电影等只是“工业美学”的指标之一,技术虽重要,但不是万能的。新世纪、新时代,中国电影在电影观念、市场规模、产业链条、技术、营销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也涌现出了大批“新力量导演”。新时代的导演在电影观念和电影实践上的共同特点是:遵循某种“工业美学”原则,秉承电影产业观念、类型生产原则,行走于电影工业生产的体制之内,最大程度地平衡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体制性与作者性等关系,追求电影美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推动文化技术创新

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提供产业附加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表示,国家把文化产业定位于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的需要,是开拓市场的需要,是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他认为,首先要通过讲好品牌故事、打造品牌形象来推动文化产业升级,重振实体经济。以设计引领创新,引导文化消费;推动IP的转换,推动产品的文化化。其次要研究创造新兴市场,研究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及其规律,创新文化业态,扩展市场空间,推动文化技术创新。从战略上考虑打造国家创新平台,支持形成一批具有世界级水准的文化技术团队。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围绕“促进新消费、激发新动能”发表主题演讲并表示,当前我国文化产能过剩、文化消费不足、供给不足、中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较低,这为未来中国文化消费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他说,广义的数字经济包括工业4.0、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精准农业、算法经济等。调查统计显示,受数字经济影响最大的10个行业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娱乐业和媒体业。在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把握主要矛盾,促进新消费;结合数字经济,激发新动能;优化产业生态,培育新引擎;推动双向融通,融入超级供应链。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要注意避免IP失灵,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拥有IP,并不断孵化。他提出多领域的新合作,即构建一个平台化的区域产业聚集新场景,帮助企业成长的平台要涉及创业基地、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创业资源导入等,园区发展要逐步实现向由政府企业联合推动的产业发展平台的转变。在跨界融合与产品体验中,注意内容体验化与产品轻奢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呈现。

记者 项江涛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