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王晓虹:坚持三个“相统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时间:2021-09-1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晓虹

美好生活是人民的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多方面需要得到满足所呈现出来的总体生存状态。回眸百年美好生活求索之路,中国共产党以坚持三个“相统一”的成功经验,锻造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国样本。

在个体美好与集体美好之间,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关照人类命运

从危而求存,到存而盼富,再到富而思强,中国共产党明事、知时、顺势,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征程上,淬炼了美好生活观,诠释了至高至善的个体美好与集体美好相统一的伦理情怀。

中国共产党的美好生活观,美在站稳人民立场,是“一个都不能少”的个体美好;美在着眼民族,是实现“中国梦”的整体美好;美在关照全人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美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个都不放弃”,民生领域设计里“民生无小事”,党对人民的个体美好需求,既作出了庄重承诺,又彰显了担当作为。个体美好和集体美好是难以割舍的统一整体,“个人梦”与“中国梦”是相辅相成的。进言之,中国共产党的美好生活观,满足了个体美好与国家民族美好的双重伦理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舞台曾这样精辟论述:“中国梦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相连的,也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装的美好生活,既有个人美好,也有国家民族美好,更有世界美好。与各国携手构建超越地域、宗教、制度、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美好生活观的世界贡献,其宽广视野和人类情怀,铸就了中国风格和气派。

在当下美好与长远美好之间,既破解时代难题,又擘画宏伟蓝图

当前,校外培训减负、厕所革命、垃圾分类、乡村振兴等民生红利,生动注脚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当下美好与长远美好相统一的伦理高度。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美好生活观致力于解决当下问题,定义了“现实”的美好。历史总是伴随着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求索美好生活的百年壮丽史诗,既遵循了历史发展规律,又聚焦了不同时代人民所需、所急、所盼,使得“现实”的美好在一个个时代难题的破解中彰显真切、鲜活的烟火气息。其次,中国共产党的美好生活观注重于展望长远目标,追求“未来”的美好。中国共产党把美好生活作为明确的执政目标是在新时代才提出的,但作为价值理想,在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笃定的追求。我党关于美好生活的判断标准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关于美好生活的时间表路线图也呈现出阶段性层层递进的鲜明特点,但最终目标毋庸置疑是实现共产主义。危而求存,我们实现了站起来;存而盼富,我们实现了富起来;富而思强,我们正实现强起来。“全面建成小康”“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强国”等政治话语的背后,是一幅幅以人民为底色,以奋斗镶金边的美好中国发展蓝图。

在创造美好与享受美好之间,既调动人民伟力,又共享发展成果

美好生活不可能从天而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强政治保证。从大众话语上升为党的执政目标,“美好生活”一词内在包涵着创造美好与享受美好相统一的伦理意蕴。

作为“五位一体”的集成美好目标,美好生活的创造主体是多元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体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好生活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励精图治,还需要个人层面的动力驱策和精神丰盈,体现为社会治理与个人奋斗的“双轮驱动”。在党的百年华诞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继续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因为人民伟力的调动与迸发,党的百年奋斗史才演绎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美好生活求索史。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必然成为美好生活的享受者,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的科学遵循。共享生活的美好,体现为人人共享、全面共享和共建共享。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和效果,要通过动态生成的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满足体现出来,如物质宽裕、精神富足、法律公正、环境美丽、福利优越等。而这些共享的实现,最终的检验路径无疑是人民群众逐步升级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伦理向度研究》(编号:19B19)阶段性成果】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