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沈光:区域化党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时间:2021-11-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沈光 王宇翔

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课题、创造了新机遇。区域化党建的最初形态是以街道党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党建体系,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从以街道为核心的党建共同体形式向更高层面区域演变,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式。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区域化党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功能和模式,成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1.丰富拓展党建内涵

21世纪初,在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这三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大规模人口流入城市、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给传统的“单位制党建”带来了挑战。区域化党建作为组织体系创新的全新模式,从“组织覆盖”和“区域整合”两个功能角度对社会转型中的党的建设方略作出了战略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顶层设计、全面谋划和整体推动,将党的组织体系创新与基层治理体系构建融合起来,注重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基层治理的强大动力。这从“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服务供给”三个功能角度为区域化党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结合区域化党建的形成和兴起过程可以看出,区域化党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党组织通过特定方式结合而形成开放式的组织体系,协同参与区域内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共同事业的党建合作形式。区域化党建是对传统单位制党建的丰富与拓展,目的在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促进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广大农村地区依托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做好区域化党建,无疑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打造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2.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能协调各方的基层党组织,是农村落实好党的政策、把党的政策转化为农村发展机遇和百姓生活实惠的前提与条件。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攻坚克难,通过区域化党建发挥区域协调作用,在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区域化党建的目的在于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联合与聚力,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更大发展,从而造福于民,在安居乐业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一定农村区域内各级各类党组织的联建共建和资源整合,有效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和党组织的联络协调作用,提升了乡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不同农村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协调性。

区域化党建通过对一定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与协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公共服务的不足,有效增加服务供给。在全国各地农村兴起的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等,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了实体阵地,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服务群众中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区域化党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为抓手,能够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场所、为党员学习教育提供服务。此外,围绕服务群众,区域化党建有利于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文体活动、健康保健及延伸的社会化服务;围绕服务企业,加强区域化党建能够更好地开展政策宣传、人才生活服务、职工文体活动等,助推农村企业健康发展。

3.引领乡村治理

实践中,区域化党建的社区党建、楼宇党建、“两新”组织党建、产业集聚区党建、行业协会党建等形式,不仅承载了最初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功能和区域整合功能,还逐步拓展了社会治理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和服务供给功能。

促进农村区域整合。传统的“单位制党建”主要是在上下级隶属关系的单位中运行,其特征是规范性、封闭性和垂直性,在稳定性社会结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但是,在某一区域内往往存在着不同隶属关系或不同级别的单位,如果只依靠相对独立的“单位制党建”,很难做到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而区域化党建一般由区域地方党组织牵头,协同驻区单位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组建党建联盟,协调推进一定区域内党建事务,这既能够解决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之间的协同问题,又能够通过党建凝聚力量,做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办、事务共商”,共同为所在农村区域出谋出力,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巩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在由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基层治理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农村地区,“县以下设乡镇”使基层政权进一步下沉;在城镇地区,城市人口结构愈加复杂,城市治理难度显著增加。而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组织设置灵活,具备“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并在各地的生动实践中演化出“社区支部建在网格上”“高校支部建在学生班级上”“支部建在楼宇上”等诸多形式。在乡村振兴中,作为战斗堡垒的农村基层党支部,能够有效整合基层政权覆盖不到的群体或组织,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基层治理效能,将党的意图贯彻到乡村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具体行动中。

(本文系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课题项目“新时代南京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DJYB2019-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新时代区域党建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院)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