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陈裔:打通消费堵点 更大释放内需

时间:2021-12-2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裔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要高度重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功能。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当前实际来看,居民消费恢复发展仍受多重因素制约,需要靶向施策、精准发力,通过“增收”“减负”“拓面”等组合拳,解决好居民“愿不愿消费”“能不能消费”等深层次问题。

第一,把提高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的基础。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当务之急是稳住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留住发展的“青山”、稳住就业的“蓄水池”。当前应高度重视大宗商品、原材料、房租等价格上涨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传导以及企业招工难等问题,研究出台精准有力的应对政策,切实为市场主体纾困。同时,合理引导居民就业预期,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带动更多人员就业增收。重中之重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应围绕“提低、扩中、调高”,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共同富裕。特别是应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破除阻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同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让中低收入群体切实受惠。兜底的关键是强化困难群体帮扶。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健全临时救助政策措施,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得稳定收入的困难群体,及时落实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分类帮扶,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第二,通过大力“减负”来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有利于建立居民的消费信心。当前,房价、教育、医疗仍然制约着消费的发展,必须出硬招、下苦功排忧解难。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必须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在房地产税等长效机制实施之前,保持合理的监管和调控,遏制高房价对中低收入者和年轻群体的消费挤出;加大政府“入市托底”力度,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加快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必须加快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防止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大力增加基层优质公共医疗服务供给,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护资源下沉,让分级诊疗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强养老保障能力。加大对“双减”政策落实的督查问效,严厉查处拒不执行、敷衍应付、打“擦边球”等现象;要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规范民办学校办学和收费行为,提升公办幼儿园、民办普惠幼儿园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提升基层优质教育的供给能力。

第三,注重培育消费载体的层级生态,广泛激活居民消费潜力。当前城区大型商贸载体布局普遍过多过密,而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中下层消费载体不够完善,新城区、园区等区域百姓“买菜难”“买药难”“买日杂消费品难”等问题突出,需要大力优化消费载体空间架构,构建合理的层级网络生态,改变中心城区消费载体“过剩”和边缘区域商贸网络“不全”、过度追求商品的高品质与中低层商品供需不匹配两个突出矛盾。地级市主城区应科学规划大型商业综合体,保持合理的人均商业面积,控制过剩的商贸平台供给。应突出发展社区商贸,紧紧围绕居民需求,丰富社区商业供给形式,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杂货店等社区商业,鼓励建设“完整社区”、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允许利用空地、闲置土地等设置早市夜市、便民市场等,提高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完善园区的生活功能,加快完善商业网点、教育、医疗、文体等公用设施,让园区从业人员能够就近消费。应大力激活县乡消费“蓝海”,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建设,构建大型市场、流动集市和便利商超相互配合的网络,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推进快递进村到组,让农民能就近买到更多品类多、品质好、品牌优的商品。

(作者系长沙市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聘研究员)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