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刘晗:紧贴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精准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时间:2022-03-1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晗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具体目标。当前,我省应精准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坚持需求导向,精准确定人才培养类型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战略,有其普遍性要求,但全国各地情况不一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各有侧重,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湖南是农业大省,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与实施路径有其独特性,当前急需精准培养五大类人才:一是能精准把握宏观形势、科学预见发展态势、巧妙借力全国趋势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对湖南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全面部署、系统推进;二是能推动粮食、油料、蔬菜、水果、棉麻丝、茶叶、畜禽、水产、中药材、竹木等湖南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人才;三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才,能够形成“头雁效应”,带领乡村群众经营特色农副产业、发家致富,坚定不移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四是“懂乡情、辨乡音,认乡亲、有乡趣”的乡村管理人才,能够团结带领农民改变观念、凝聚力量、促进团结、美化乡村,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宣传传播人才,能精准传播各类惠农致富信息,让“山乡巨变”被看见、让“乡村振兴”被感受,提升农民的自我效能感和获得感,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坚持综合施策,精准确定主体责任

培养上述五类湖南乡村振兴急需人才,需要综合施策,其中政府、学校和企业三类主体责任更为重大。

一是政府层面,应做好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引导学校、企业或者培训机构对乡村振兴急需人才进行培养培训,强化人才能力导向,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论文”积弊,完善乡村振兴中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体制机制;二是学校层面,主要是省属地方高校与高职高专,应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强化支撑五类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建设,增设紧贴乡村振兴需求的学科专业,增加招生指标投入,开展定向订单式培养,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三是企业层面,主要是涉农企业,应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出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用企业发展中的真问题、企业生产的真情景、企业管理的真要求、产品销售的真环境来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养,坚持培用结合,切实承担起企业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合力。

坚持改革创新,激活乡村振兴人才“下得去”的动力

急需人才“下不去”是当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堵点。为此,应精准疏通堵点,激活人才“下得去”的动力。

一是建立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岗位下沉机制。在乡镇甚至村寨设立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给予编制保障,通过招考,使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下沉到乡村。二是构建专业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城乡轮岗机制。由政府明确,将到乡村轮岗工作作为在城市工作且合乎乡村振兴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晋升的必备条件,以推动城市人才下乡,破解乡村振兴人才来源单一、渠道狭窄等问题。三是完善促进乡村振兴人才“下得去”激励机制。建议人社部门设置专门的乡村振兴津贴和基层工作补贴,形成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有活力的薪酬体系。四是建立完善乡村振兴人才荣誉体系。让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成绩出色、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人才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和认可,增强他们对乡村建设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强化表彰应用,优先提拔乡村振兴一线人才。

坚持多维保障,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干得好”的环境

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下得去”是前提,目的是要“干得好”。应积极营建“干得好”的环境,让人才有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舞台。

一是在政策层面,应按照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精准出台湖南保障乡村振兴、惠农助农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资源配置、市场开拓和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农业产业和涉农企业以优惠和保障,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干得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工作层面,应根据工作任务要求资助经费、配置团队、给予适度的工作自主权,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干得好”的工作环境;三是舆论层面,应通过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自媒体,积极推介粮食、油料、蔬菜、水果、棉麻丝、茶叶、畜禽、水产、中药材、竹木等特色产业,宣传报道推进湖南乡村振兴的重要人物、主体企业和出彩业绩,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干得好”的舆论环境。要通过多维保障,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伟业中干得有劲头、有想头、有盼头,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自我提升发展,推动加快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作者系吉首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