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学生富有活力、想象力、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创新创业”再度成为高频热词。如何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推动青年一代创新创业人才层出不穷?《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田野 姚金海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创新创业史。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创新创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他给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更是为广大青年学子指明了奋发作为的方向,使他们坚定了创新创业的信念。
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各省市区也相继出台了大量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推动大学生逐渐成为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当“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频热词,我们也应看到,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认识上不到位、理解上有偏差、方法上较单一、操作上走形式等等。这些问题制约影响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予以重视和矫正。按照省委书记杜家毫提出的“教育兴城、打破围墙、创新创业、久久为功”理念向前推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就会结出丰硕果实。
增强政策理解的全面性
关于开展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应认识到其目的不是让每个大学生都去创办企业,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从《实施意见》中可以看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的确包括“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但这仅仅是整个改革体系中的一个方面。从更加观照全局的眼光来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通过构建相关体系,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简单地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解、省略为“大学生创业”这一显性的、容易用数据来说明的方面,是有失偏颇的。甚至因个别创业成功案例使得“休学创业”成为统计指标,进而发展为导向则更不值得称道。
事实上,高校只有在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和指导等多方面齐头并进,才能形成合力,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地。
提高全员覆盖的广泛性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应仅仅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师生。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至关重要。高校要努力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更多地探寻“为什么”“对不对”。对于他们而言,无论以后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创新创业意识都能让其受用终身。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是每位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都应有一定比重的创新创业元素。教师不仅要创新授课方式,还要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要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改革有机融合,走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发展之路,真正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高校、大学生中间扎根。
立足全局眼光的长远性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向中小学阶段和长期职业延伸,做到既“向前看”,也“往后看”。
“向前看”,是指将创新思维训练前移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养成,不是通过高等教育阶段几年时间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和中小学阶段教育紧密结合。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有利于指引学生提前确立较为明确的专业选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知识储备。即将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增了面向普通高级中学在校学生的“萌芽版块”,就是旨在推动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发现和培养创新创业后备人才。
“往后看”,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大学生在校期间或一毕业即开始“创业”的毕竟还是少数,但是拥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者在职业生涯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投入创业。年过不惑才开始创业的柳传志、宗庆后,已逾古稀二次创业的褚时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创业都不晚。只要牢固树立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
发挥资源整合的协同性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真正走向市场、融入市场,需要更多政策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引导。
当前,不少高校设立了双创学院、创业基地和孵化器,但单纯依靠高校毕竟力量有限。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曾提到公众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创新创业”的模糊认识,指出高校应立足于全面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把生态弄对”。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高校既不能也难以“包打天下”,应充分调动整合多方面资源。比如湖南作为内陆省份,不同于发达地区,产业链不密集,创新创业活动没有沿海等地活跃。当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产出更多显性成果,离不开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应集聚和协同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力量,营造更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