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如何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人民和历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就必须要发挥国家制度优势,恪守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固本补短,优化应对重大疫情风险的制度设计
一个好的国家治理制度能否应对重大疫情风险,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质量精、在于科学管用,能切实依制尊法善治。为此,一方面要加固底板,夯实制度之基。在保持疫情防控制度的稳定性、兜底性和持续性的基础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实际需求,把握已有的成熟做法和有益经验,严格遵循疫情发展规律来优化制度,提升其严密性和科学性。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的要求,提升疫情防控制度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补齐短板,织密制度之笼。把疫情防控作为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工作来抓实抓好,着力解决因疫情有可能传导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技术伦理、公共理性等方面制度设计的盲区、堵点和痛处,推动疫情防控急需的制度往深处挖、新处走,在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上织密扎紧制度“笼子”,用全覆盖的制度之网厚植疫情风险防控的威信力。
狠抓落实,强化应对重大疫情风险的制度执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于执行过程中能树立制度威信,形成管控效能。一方面要提高制度执行的力度,确保全程不疲软、不走样地防范风险。在打赢当前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过程中,必须要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的工作指令,全链条式地在疫情风险的科学研判、决策评估、防控协同、跟踪反馈等各个环节下功夫,聚焦提高疫情防控相关制度执行的刚性力度,真正地让铁规发力,让禁令显威。另一方面,要提高制度执行的精度,确保全程不跑偏、不变形地应对风险。首先要在精准理解上强认识,吃透熟悉制度政策,做到“心中存有一盘棋”;其次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牢固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入调查研究,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疫情、潜在风险、关键问题、要害部位来做研究思考、出决策方案;此外,还要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问题的症结点和关键点上发狠力,在每一个细节处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使疫情防控制度的显著优势转化为疫情治理效能。
持续发力,深化应对重大疫情风险的制度监督
制度监督是坚持和完善疫情制度得以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的题中之义,也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围绕职责履行,健全内控机制。防范化解疫情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必须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盯紧疫情防控工作的各个环节,用制度预防、靠制度治理,形成职责清晰的运行路径,充分发挥好制度监督的约束作用,把应对疫情挑战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二是要开列“负面清单”,划清工作底线。把在社会实践和经验总结中发现的国家重大疫情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深入梳理,不断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安全负面清单体系,丰富重大疫情防控范畴。与此同时,为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应对疫情挑战立起规矩、划清底线。三是要紧盯重点对象,传导责任压力。“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应对疫情挑战,必须用制度盯紧盯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盯好关键人、盯到关键处、盯在关键时,增强制度监督的针对性和威慑力。
压实责任,硬化应对重大疫情风险的制度问责
应对当前重大疫情挑战,问责工作必须科学从严。一是要通过坚决问责,增强责任意识。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以坚决问责、全面问责倒逼疫情防控与治理的责任落实,释放制度法规的力量,激发各级干部的担当精神,肩负起起该肩负的责任。二是要通过正确问责,让人敬畏信服。问责是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制度威力的利器,要对照疫情防控问责工作的“度量衡”标准,使问责的内容、对象、事项、主体、程序、方式都要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既防止“问责空转”,也防止“矫枉过正”,做到精准、规范、适用,使问责形成制度威力,让人心悦诚服、警醒敬畏。三是要通过终身问责,提升制度威慑。对于那些明知风险挑战已经存在,却抱有侥幸心理,任由其发展,幻想“击鼓传花”,“受灾不在我任期”的党员干部,不论其责任人是否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都要严肃问责,坚决杜绝风险治理的“破窗效应”。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