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抗“疫”战斗打响后,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通知》要求“对表现突出的,要表扬表彰、大胆使用;对不敢担当、作风飘浮、落实不力的,甚至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的,要严肃问责”。要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无疑要用好火线问责与火线提拔两个硬招。
问责与提拔是党管干部的常用手段,于史可依,于理当行,于法有据。论功行赏、赏罚分明是管理的精髓,也是通常做法,从古至今概莫能外。《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有过者罪,有能者得。”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官员治理的智慧积淀。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政党,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在干部管理上有着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准和要求。《党章》规定:“党员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要求党员干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明确,“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公务员法、党的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规定了公务员和党员失责违纪行为的问责和处分措施。根据抗击疫情中的党员干部的表现,无论奖还是罚,都是落实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求的题中之义、必然之举。
问责与提拔双管齐下,同步实施,可以产生强烈对比效应,放大警示与激励作用。对官员问责或者提拔,手段虽然不同,目标是一致的。问责惩戒可以使当事官员认识到犯错就要付出代价,同时警示他人引以为戒,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提拔是重要的褒奖,可以让德可配位、能可适位的干部有施展才华、为民服务的更大舞台,树立端正笔直的风向标,激励更多的干部,并有利于消除官场潜规则、逆淘汰,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党风政风显著好转,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该受到处理的坚决处理,一个也不漏过;该受到重用的及时重用,绝不让老实人吃亏。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一度存在的制度虚置问题有了根本性改观,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党的事业生生不息提供了坚强组织人才保障。作为手段,在运用上方式上也不断改进完善,过去处理和任用往往单个行事,很少同时使用,加上频次较密,人们对释放信号刺激的反应灵敏度降低,教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此次抗疫采取奖优与罚劣同步实施的方式,一正一反对照鲜明,孰是孰非立足可见,通过媒体告知公众,起到了“1+1>2”的作用。
火线问责与火线提拔,既是非常时期非常之举,也是非常时期常规之举。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一场只能打赢的战争。干部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履职效果,直接决定这场战役能不能取得胜利。大考当前,最能检验干部的忠诚担当,最能磨炼意志品质、锻炼执政本领。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形成了火线处置的优良传统。战争年代对临阵脱逃者执行战场纪律,火线任命新人接替英勇牺牲的领导干部,是战胜敌人夺取胜利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在汶川地震、98抗洪、抗击非典、扶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火线问责、火线提拔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当前,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广大医护人员、基层干部、公安干警,日夜战斗在抗疫最前线,一些同志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谱就了新时代人民公仆的颂歌,凝聚了万众一心抗大疫、众志成城御国难的磅礴力量。在火线中考察干部,及时提拔任用经得起考验的干部,同时,将监督执纪前移到现场,对不敢担当、作风飘浮、落实不力、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的,迅速落实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措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得到了人民群众一致拥护。因此,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精准考察、识别、使用干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科学有效的办法。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