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使全国上下对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重视提升到了空前高度。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对生物医药科研攻关寄予厚望。
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湖南患者治愈率全国领先,生物医药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通过开展核酸检测早发现、使用中药早干预等。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产值超千亿。长沙入选国内生物医药20强城市,其生物医药产业链涵盖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医疗器械、生物工程、医药物流等领域。我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明显:有中南大学等科研机构48家、专业技术人才2万余名;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技术、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国际领先;蛋白质工程、中药新药高通量筛选、中药粉体技术、神经肿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的研究与诊疗全国领先。
与此同时,湖南生物医药研发与产学研合作水平同先进地区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为基础研究和前沿应用研究薄弱、产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总体仍处中低端、市场竞争力不强。其主要根源在于:一是学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价值动机存在较大差异,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一些技术无法产业化;二是产学研合作内部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三是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优,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绩效。
生物医药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是一个长周期过程,需要大量资金、人才投入,需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及政策链深度融合、共同发力。当前,我们应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体系,提升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
增强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与前沿应用研究能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需要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应将部分资源投入到生物医药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中,以源头创新保障增长的可持续性:一是逐年提高生物医药基础研究经费在全社会研发支出中的比重;二是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应用研究高端人才的引进;三是发挥湖南优势,聚焦基因治疗、异种移植、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精准医学等关键技术研究,发挥好湖南省老年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三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抗癌药物、精神疾病诊治技术两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作用,将领域内最前沿的基础研究与医学应用进一步“挂钩”。
支持校企、院企深度合作。应出台政策鼓励建立高校教师、研究员定期到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到高校从事教学制度;对在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当中成果显著的个人在职称评定、荣誉、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支持外地科技人员到我省开展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在规模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吸引高校研究生团队入企开展技术服务,使之成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和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
完善产学研合作利益机制。引导医药企业按照“优势互补、共享发展”原则,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解决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推动医药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技术研发合作协议;鼓励种子型小微企业和科技人员以自有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入股或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合伙制实体,逐步建立多样化、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创业孵化的形式实现产业应用。
持续改善产学研一体化政策环境。鼓励产学研资合作组织发育,支持跨行业的企业、协会和跨学科的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整合多领域创新资源;积极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中介,鼓励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与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合作共同孵化新技术;建立科技成果公共信息平台,汇集国内外生物医药技术成果项目,向社会提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信息的查询筛选服务;搭建公共技术平台,由政府购买影响大、受益广的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授权企业使用,实现科技成果的集群式转化。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浏阳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