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对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也是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补上“三农”领域绿色发展短板,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
一、农业绿色发展是全面小康的要求
农业是人们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承担着人们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及水缸子的职责,农业绿色发展关系着全体人民的餐饮质量和健康体质。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中,卫生服务因素仅占8%,而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占比超过七成。健康是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是一个国家开创美好未来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的力量。
201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从国际经验看,跨越这一节点,意味着民众消费能力升级,消费品质更高。农业农村是绿色安全食品和优美清新环境的供给者,重视农业绿色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是满足城乡居民绿色需求和实现村民增收致富相协调的突破点。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了乡村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主席对今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副食品安全”。绿色农产品是安全食品的标志,是小康社会人们健康生活的必需品。湖南是中国农业大省,绿色食品品种繁多,至2019年拥有绿色食品1756个,有机食品233个,做大做强做绿湖南农产品有强大的基础和优势,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和农副产品安全的责任是湖南担当精神的品格。
二、抓住农业绿色发展着力点
1.做大特色和品牌农业。立足湖南粮食、油料、柑橘、特色水果、茶叶、蔬菜、畜禽及水产等作物,依托三个“百千万”工程、优质粮油工程,发展“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培育样板。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产品打开销路和质量的保障,对促进区域小康具有显著作用。截至2019年,湖南省已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80个,包括蔬菜、果品、畜产品、茶叶、粮油、药材及水产品。十八洞村大力发展有区域特点的黄心猕猴桃等绿色产业成功脱贫奔小康。安化依托黑茶地理品牌优势,产品成功走向一带一路国家,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
2.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全产业链掌控,形成质量与安全可追溯的大食品业是绿色生活的要求。鼓励支持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特色小镇建设,县域产业园区开发,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培育一批以种养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纽带、以商贸物流和乡村全域旅游为支撑的绿色产业形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到“体验”的全产业链模式。湖南华容三封寺镇、插旗镇、新河乡等村民通过芥菜三产融合绿色发展,共享芥菜产业链条收益分配的“利益圈”,村民已走向全面小康。
3.推进农作物绿色防控及产地环境保护治理。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明显的依赖性,农产品品质与产地水土环境、病虫害防治有直接关联。湖南要借2020年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东风,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加大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做好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引导全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相关涉农企业,在“三品一标”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实施绿色防控增效工程,推动乡村绿色产业走上超车道。
(执笔人:赵玲玲 刘胜男)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