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邓子纲:畅通产业内外循环协同推进复产达产

时间:2020-04-2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 邓子纲

导 读

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果、加快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是当前我国两大重而又重的任务。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湖南如何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战”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邓子纲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因此要“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4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要求“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其中就包括“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产业循环是指将技术、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产业生产制造并转化成产品,继而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支持、物流保障、用工保障等的高效运转把生产领域创造的使用价值转化成现实的使用价值——前后两个“转化”可以分别视作产业“内循环”、产业“外循环”(即“市场循环”)。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产业循环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联,任何一个环节的失位或阻滞都可能导致生产停顿,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营运。

当前,我省加快推进复工复产,但复工却未完全复产、复产却不达产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续蔓延,带给我省企业最大的冲击是产业链的部分断裂、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供应链不通畅,迫切需要采取系统化举措畅通产业循环,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着眼全局,打通产业“内循环”

在推进企业复产达产进程中,必须着眼全局,既强企业“内功”,又加强上中下游企业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

围绕关键技术推进“补链强链”。应厘清影响我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抓住疫情后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围绕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iCLIP技术、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超精密抛光工艺等进行技术攻关、争取关键突破,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占据价值链高端。尤其要围绕当前我省发展重点——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车联网与自动驾驶、金融科技、AI、AR/VR等新兴产业开展技术攻关,有效避免“关键技术与设备被卡脖子”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切实增强我省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话语权。

加快推动上中下游企业同步复工复产。应立足全国全省“一盘棋”,力求重点企业及其全产业链条的配套企业“同步复工、同步复产、同步达产”。支持我省具有独特优势的工程机械和电子信息行业龙头企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蓝思科技、湖南长城等做大做强,摸清密切相联的核心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情况,推进恒立液压、艾迪精密、京东方、深天马、国星光电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同步复工复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不“脱链”、上下游企业同步生产不“脱节”。

加快制造业“柔性”转型,建设“弹性”供应链体系。一是加快发展“柔性制造”以提升我省传统制造业的应急保障能力。在企业生产层面优化生产线配置,构建可快速切换的生产流程,有效应对短期内激增的产品需求,同时降低对人工的依赖;二是建立产业供应链风险管理和沟通机制。尽快建立产业供应链预警体系,推动产业平台以及产业集群带动产业供应链的参与者尤其是中小企业联合建立供应链“弹性体系”;三是推进供应链全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打造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准匹配的平台,加快全省10万家中小企业“入云”,实施自动化和信息化(5G)改造。

多措并举,疏通产业“外循环”

协同复产有利于畅通产业“内循环”,与此同时,我省还应大力畅通产业“外循环”,让资金流、人流、物流、货流等市场要素积极运转起来。

一是让资金流“活起来”。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减少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紧张问题。提升核心企业信贷资金向上游企业的支付效率,支持核心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延期付款便利。推动应收账款确权和及时支付,帮助头部企业尽快达产并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对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金融支持,稳住我省外贸外资基本盘。

二是让物流“跑起来”。将我省基于全球供应链运营的物流体系作为保障重点,发挥中欧班列(长沙)、中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性通道作用,全力保障生产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运输服务。为企业运输车辆提供免收通行费、优先保障通行等便利,协助企业解决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以及防控物资保障等问题。

三是让人流货流“转起来”。强化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稳定外贸企业在手订单,加强用工保障,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向电商、微商转型,积极培育跨境电商发展,推广社交广播、抖音直播、短视频等服务新模式,加快拓展数字化营销渠道。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4月21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