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4月1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要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对正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企稳回升、追赶超越关键时期的湖南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由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正促进和倒逼湖南加快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升级。
化疫情之“危”为创新之“机”,需要各级政府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抢占先机推进产业科技化、生产智能化、消费在线化进程,从而促进新兴产业大发展。
——聚焦环境,倒逼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用好政策“工具箱”。组织梳理国家层面、全国各地近期出台的各类援企稳岗政策,重点指导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用足用好财政、金融、税收、社保、就业及政府采购等各类政策。
二是打好帮扶“组合拳”。制定出台暖企纾困政策,在资金扶持、财政贴息、税费减免或延迟缴交、优惠贷款或续贷、专业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积极为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帮助。汇集各类科创企业资金需求信息并及时对接,引导资金分类、分步、精准配置。
三是深化要素保障。推进覆盖全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与科创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尽可能上网,通过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和推出一批“全程网办”事项,不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
——聚焦产业,形成创新集聚效应。
一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抓住疫情倒逼带来的市场机遇,推动我省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发展。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强化以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工业互联网、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科技项目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政策。推动实施一批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教育等新兴产业技术项目,在政策扶持、人才供给、创新平台、科技金融、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上述领域的投资、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
二是加快培育一批领跑科技前沿、新经济前沿的头部企业。通过市场培育或项目引进,打造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进行产业链布局,形成强大的创新集聚效应、产业辐射效应和地域品牌效应。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引导全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畅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链接,构筑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产业生态体系。
——聚焦平台,发挥协同创新合力。
一是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依托我省主导产业和创新优势,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资源集聚地设立离岸科创平台,成立离岸创新联盟,发展“科创飞地”。支持湖南本土研发实力雄厚的规模企业入驻,吸引海内外优质创业项目入驻孵化,成熟后转移到湖南进行产业化发展,推进两地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协同互补发展。
二是强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打造“专项规划引导——院所创新突破——企业转化应用——特色园区承载——产业基金支撑——创新人才驱动——政府精准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自循环”系统。
三是培育专业化、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声誉信用好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择优支持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代理、技术转移转化等示范性机构发展。
——聚焦人才,探索精准引聚路径。
一是提升引才聚才精准度。围绕我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突破,建立对接全球科创领军人才数据库,精准锁定目标人才。编制发布全省企业人才需求动态目录,帮助企业实现与所需人才点对点双向对接。
二是探索柔性引才路径。探索“招商+引才”模式,将招才引智融入招商引资活动;探索“人才+项目”方式,大力支持高层次专家团队携带高新项目在湘落地转化;鼓励优势民营企业依托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是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健全“人才、项目、平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对青年科创人才实行“一对一”导师帮扶服务,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服务,对创新创业大众提供普惠共享服务——通过打造生态最优的人才创新高地,促进湖南新兴产业大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