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夯实国家安全基石,就必须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作为党工作的首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这一重要论断突出强调了“生命至上”的伦理道德,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丰富发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尊崇“生命至上”伦理向度的内在要求。生命是人们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有机整体的根源。正如马克思所言,“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公民权中,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处于最高层次的权利,是保证公民本身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国家安全更无从谈起。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倡导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价值共识,秉持“人类主体”这一主体形态的共同体观念,以实际行动诠释对“生命至上”道德伦理的敬畏和护佑。一方面是对生存权的尊重。生存权深深根植于对人的平等、和谐和自由发展的追求等深层次价值之上,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心愿。要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对发展权的追求。发展权是指任何国家的任何个人都有平等参与发展和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体现了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维护和对社会安全的保障。要保证个人不受到侵害,并获得发展的权能,就必须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为人民的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人民安全与国家安全是辩证统一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同时筑牢国家安全基石也需要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力量和最大底气发挥作用。这一人民的安全观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的关切和依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贯彻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一是坚持心系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用强劲实力扛起责任,用过硬作风赢得信任,树牢公仆意识,做好人民的勤务员。二是不断造福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所做的各项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利益观,讲究工作方式方法,用创新的思路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一起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三是紧紧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次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再次证明了只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战,舍小家、顾大家,才能攻坚克难,取得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最终胜利;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积极做好组织、引导、协调工作,全面激发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才能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
丰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题中之义。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安全工作的新特点、新风险和新挑战所做出的系统回应,是对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集中体现和对传统国家安全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党中央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和归宿,推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确保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人民利益。一是坚定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做到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精准治理,引领全社会成员合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二是恪守人民立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人民生产生活秩序恢复良好态势。三是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高度警惕和防范各项重大风险,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等方面综合发力,更全面地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作者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