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曹东:以“五个转变”助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时间:2020-07-24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曹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首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要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应努力做好 “五个转变”——

在就业目标上,从片面追求就业率到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转变。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从日益增长的大中专毕业生同社会招聘岗位供给不足的矛盾转变为日益增长的就业岗位供给同大中专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矛盾。新的矛盾下,大学生就业难,难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容易找到“心仪”的工作。鉴于此,高校就业工作目标应调整为在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就业质量,一方面邀请更多优质企业来学校招聘人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适应高质量就业岗位要求。

在就业工作重心上,从“赋岗”向“赋能”转变。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世界复杂政治经济形势影响,我国不少行业受到冲击,也深刻改变了国内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就业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更为突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就须全面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工作应着力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从提供就业岗位向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切实强化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在就业模式上,从粗放式就业向精准就业转变。疫情期间,各类学习平台和求职就业平台记录了高校毕业生们在学习、就业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可用于相关领域开展科学分析、预测研究,有助于破解传统粗放式就业模式下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同时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大学生就业从粗放向精准转变,实现求职者和目标岗位精准匹配。

在就业管理上,从经验性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变。本次疫情是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次大考,在疫情倒逼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就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线教育、空中宣讲会、云视频双选会、线上就业指导等新型就业工作方式得到充分展示,为保障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同学和老师感受到了大数据的神奇,加速了高校就业管理从经验性管理向数据化管理转变。推行大学生就业数据化管理,关键在于高校、学生、企业要养成数据化行为习惯,时刻注意将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数字化。

在就业空间上,从国内就业向国际化就业转变。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成员代表回信,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落实“六稳”“六保”的重大政策举措,为中外企业投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营商环境,开辟新机遇新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高校就业工作必须更加具有国际化视野。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个人的命运必须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当下中国最大的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中国梦、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载体,中国要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必须更加开放。因此,高校应加大搜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的就业信息,努力实现国际化视野下的人职匹配,同时强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意识,在就业市场建设中大力拓展国际视野。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招生就业指导处)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7月23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