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奏响了弘扬和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强音。今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深入贯彻《纲要》,出台了十七条实施意见,把强化对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纲要》实施一年来,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得以全方位、多样化展开并取得良好成效。当前,应聚焦重点持续发力,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开展大学期间前后贯穿的全程教育
春雨润无声,爱国主义教育应以绵绵之力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把爱国主义教育规范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并作为全程化的教学内容。加强高校党委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领导,将相关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纳入党建考核与督察指标体系;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毕业教育以及从公共课、专业课教学等均应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促其落实;统筹好党、团、学、社等阵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具体工作、各类活动中去。
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全程覆盖。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机制,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借助课程思政得以延伸。结合丰富网络资源及实践教学渠道,开辟爱国主义情境化教育新路径。
结合重大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比如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前策划建党一百周年学习活动等,让学生走出抽象理论框架,在实践中感知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
开展爱国爱家相统一的融合教育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爱国与爱家紧密相融的时代要求。
构建家校育人的共建平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应走出一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弥合之道,打造家校一体的教育体系、家校共建的合力格局。
开展暑期“家乡变化”等主题调研。引导大学生利用暑期开展家乡基层调研,走访企业家和党员干部,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真切感受家乡巨变,将爱乡情升华为爱国情、将爱国情落细为爱乡情。
组织“走进家族史,走近家族人物”等活动。组织大学生访谈家族人物、查阅家谱,开展“我的家族史”口述简史等活动,从家族成员的优秀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可贵品质。
开展覆盖全面的“四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固牢初心使命,必须重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落实好统一部署。落实教育部“网上重走长征路”、学习“四史”等重要部署,应以大学生获得感为标向、以效果为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学、党团学活动紧密衔接、统筹安排,提升大学生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利用好红色资源。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7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7处。应整合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以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好特色活动。比如推出“四史”教育精品系列讲座、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在湘知名企业与校友企业、开展入脑入心入行的主题团日和主题党日学习活动等。
开展及时有效的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结合实地研学和征兵工作深化国防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在体验式教学中提高对国防的认识水平;提升高校毕业生入伍比例,引导大学生爱国情、强国志转化成报国行。
结合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理性爱国教育。比如剖析美国对华贸易霸凌、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支持港独台独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更多升腾起爱国情怀,找到修学储能、报效祖国的正确方式。
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自2015年起,4月15日成为国家安全教育日。高校应适时开展“国家安全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牢树国家安全意识。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