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杨文娟:坚持美育全覆盖推进高校美育教学改革

时间:2020-11-27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杨文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美育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开启智慧,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当前,不少高校还存在对美育教学不够重视、美育师资及硬件设施不足、美育课程设置欠科学规范、美育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建议多措并举加以破解。

——明确目标,优化美育教学顶层设计。

高校美育应坚持“立德树人”方向,重新定位美育价值、统筹整合美育资源,落实强化公共艺术教育、提升专业艺术教育、改进艺术师范教育三大重点任务。应注重美育内涵建设、优化相关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加强沟通交流,着力构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的美育机制。

坚持高校美育全覆盖,不仅需要细化相关扶持政策、法规制度,也需要确保美育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以及场地等。应引导各高校打造具有本校特色优势的优秀美育教师团队,完善教学所需的多功能教室、音乐厅、展览厅等硬件设施,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周边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社会美育资源,确保美育教学顺畅推进。

——融合资源,科学设置美育教学课程。

高校美育课程目前主要有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应进一步增强美育课程的广义性、多样性、兼容性、时代性。

增强广义性,将各学科美育元素融合起来。积极建立美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比如文学和音乐结合诞生了“诗词歌赋音乐会”、数学和美术结合诞生了“建筑艺术品的结构与美感”、体育与音乐结合诞生了“花样滑冰”“体育舞蹈”等等。

增强多样性,将普及性艺术课程与地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普及性艺术课程主要包括赏析类、史论类、技能技巧类课程,在这些课程基础上,高校可增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课程。还可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美育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观赏体验,培植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

增强兼容性,做到古与今、洋与中、雅与俗兼顾。从时间和地域维度融合配置艺术类课程,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大学生“真善美”品质。

增强时代性,合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加大新兴技术运用,开发美育精品慕课、建设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美育课程的容纳量和前沿性。

——立足新时代,改革美育教学方式。

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师不仅要有美的心灵和情怀、渊博的美育知识,还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改进美育教学。

丰富美育教学内涵。应改变传统的学生“聆听、观看、欣赏”,教师播放PPT、讲述课程内容、全程担任主角的教学模式,转而以布置作业形式,让学生通过查文献、搜集互联网资料、咨询访问、研究讨论、思考总结等方式深度参与美育课程,大幅提升高校美育教学实效。

拓展美育教学外延。美育教师应灵活设计教案,将大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作为教学素材,通过“互动式” “对话式”教学引领学生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收获外表美、语言美、心灵美、思想美、生活美的美育成果。

强化课内课外融合。美育课堂教学成果需要在校园内外的美育实践活动中得到夯实、升华、检验。因此,应支持“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组织开展“大学生艺术节”“高雅艺术进高校”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三下乡艺术展演”“艺术支教”等项目,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聚焦实践,完善美育教学考核方式。

为确保高校美育教学全覆盖、可持续发展,应探索将学生对传统文化(书法、民族器乐、戏曲、剪纸艺术等)继承和创新成果(摄影作品、DV作品、影视作品、服装设计作品等)纳入美育教学考核体系;尝试综合艺术技能、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考核,在鼓励个性、包容差异中引导正确审美。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11月26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