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事关民生福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湖南是文化大省,“十四五”时期应如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湖南日报》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陈立平
互联网重塑了人类传播格局,并映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繁荣发展网络文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历史久、底蕴深、文脉广的湖湘文化,在新时期要获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网络时代传播态势和特点的新变化,充分利用网络给文化“双创”发展提供的大好契机和有利条件,与时俱进、因势而为。
紧密依靠专业人才和网络社群,在重引领与厚基础的互动中拉升“双创”
人与文化互相塑造,共同走向丰富和充盈。湖湘文化由湖南先民所创,其“双创”发展也须紧密依靠湖南民众进行新时代的新“智造”。
依托专业研究人才,挖掘湖湘文化优秀因子的时代意涵。如果说整个湖南文化呈现出“红色、绿色、古色”的斑斓色彩,那么湖湘文化堪称魅力“古色”。要使“古色”焕发新颜,应在广袤网络空间增强湖湘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整合梳理契合湖湘历史和现实逻辑的内容素材,进一步凝练出具有鲜明区分度的概念标识。为此,须更好集聚和发挥湖湘文化研究机构、研究团体和研究者个人力量,深入阐释湖湘文化的优秀因子和积极元素,将其与当代的人、事、物等结合起来,以契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要求。
调动网络人群力量,推动湖湘文化的社会化生产和传播。网络时代打破了固有的知识和文化生产格局,以民间网络舆论领袖、网络作者、视频生产者为代表的网络活跃人士熟悉网络沟通渠道,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段贴近网民心理。他们对湖湘文化的表达“新意迭出”“新声频发”,兼具个性化和社会化特征,依赖其不断涌现的传播能量,可使湖湘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变得更加有效。
有效借助活动策划和项目组织,在深植入与广延展的交织中促进“双创”
推进湖湘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双创”发展,政府机构应做好“主导”和“主体”,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借助官方、民间的活动和项目,带动湖湘文化的网络转化和传播。
以有效开展具有官方背景的活动或项目为“推手”。在相关活动和项目建设中,积极策划、引导湖湘文化因素的植入及网络转化,使其具有湖湘文化独特的印象、标识和内容。活动可以是大型赛事、国际会议、贸易洽谈,也可主动承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亚洲文明对话活动等。项目方面则包括城乡建设、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和提质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等。活动或项目的运营单位应组织专业团队,对湖湘文化内容做出创意阐释、崭新“包装”,推动湖湘文化在网络中的具象化传播,由此将湖湘文化延展到线上线下经济、科技、娱乐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固化和加深湖湘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印象。
以灵活开展民间活动或项目为“抓手”。近年来,我省涌现出越来越多耕耘湖湘文化网络传播平台的“文化义工”,比如被网友称为“湖湘第一闻”的胡百闻拍摄了大量推介湖南风俗、湖湘文化、湖湘人物的作品,被誉为“网络晒出的时代最美画面”;彭银华则从2017年至2020年连续组织策划举办了以“青春”“家”“中秋”“创造”“抗疫”等为主题的网络文学大赛。为此,正在火热进行的“湖湘好网民2020年度新风大典评选”活动,声势和影响都较大。
大力锻造文创产业和文化精品,在强支柱与育品牌的结合中激活“双创”
发展文创产业是“强支柱”,打造精品力作是“育品牌”,两相结合、相互促进,是湖湘文化在网络空间实现“双创”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发展湖湘文创产业、打造湖湘特色文创产品“强筋壮骨”。近年来,湖南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国际新型影视创意中心、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长沙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等大批项目陆续上马,为推进湖湘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双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湖湘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必定因此大为增强。
通过创造一大批具有湖湘文化标识的精品力作“刷新名片”。应深刻认识到网络传播只是一种手段,只有基于好产品、好作品、好的艺术形象,才能收获网络传播的好成效。因此,在网络空间传播湖湘文化,必须牢牢立足湖南省情这一现实土壤,注重通过可视化传播与轻量化展示,讲好湖湘文化的动人故事,不断提高“湖湘文化”这张名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显示度和辨识度,产生更大更广更深的影响。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工商大学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研究与传播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