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李璀:坚持三个统一坚定大学文化自信

时间:2020-12-1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李璀 曾欢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大学是重要力量,大学文化是重要内容,大学文化自信是重要支点。实践证明,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内在的“魂”,即一所大学与其所在国家紧密关联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点、时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办学标准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考察时强调,坚定“四个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它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大学发展自信的基础。大学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基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辐射、引领作用。我国大学的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来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益于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形成的经验和优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时代价值,是大学发展自信的基础。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把文化自信转化为发展自信。

推进大学文化自信建设,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进入普及化阶段,其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对优质多样高等教育的渴求、民族复兴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与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已经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从“大起来”变为“强起来”。为此,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各高校应提升文化自信,积极迈入追求自主、追求领跑、追求质量的新时代。

推进大学文化自信建设,是加快我国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学习吸收欧美、日本等大学办学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现代大学,深受西方价值观影响。时至今日,有些高校在制定战略规划、发展路径时,仍简单照搬国外评价体系,盲目攀比ESI排名,学科发展上“重理轻文”、资源配置上投机倾斜,研究围着西方期刊跑、无暇顾及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应榜办学”降低了高校对特色、教学、本土化的重视,也使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被淡化。事实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奇迹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阐释,中国的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原始创新去支撑。如果大学缺失文化自信,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就无从谈起;如果大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就会在价值取向、政治信念上出现偏差。

坚定大学文化自信,应健全评价体系,坚持放眼世界与彰显中国特色相统一。当前,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已进入中期评估阶段,亟待建立完善将国际共性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既注重发展可比性强的理工医等“硬学科”,也要重视发展包涵文化、思想、艺术、价值体系的人文社会等“软学科”;重视大学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国家意志和需求。应健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构建促进高校特色化发展的评价体系。

坚定大学文化自信,应增强政治定力,坚持党的领导与科学谋划相统一。面临复杂外部环境、严峻风险挑战、西方多元文化冲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须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办学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将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科学谋划发展,将发展战略与自身优势、特色结合起来,不盲目跟风、不来回折腾,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定大学文化自信,应加快大学文化建设,坚持担当文化使命和担当教育使命相统一。大学文化体现了一所高校最稳定、最持久、最有特色的价值取向,渗透在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与“双一流”建设相辅相成。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方面应系统规划、整体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大学文化,使高校肩负起涵养文化自信的使命;另一方面,应推动形成制度文化、创新文化、特色文化、和谐文化等系列大学文化,内化为高校的气质与精神,外显于高校的办学与实践,进而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肩负起涵养教育自信的使命。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12月11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