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曹普华:打好“房价牌”“网红城市牌”为湖南“引才聚才”

时间:2021-01-26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曹普华

人物名片:

曹普华: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出自电影《天下无贼》的经典台词,站在大众视野印证了人才的重要性。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更是中国走科学发展之路最可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第一资源。“人才最重要”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如何引才聚才,始终是一大痛点。

近年来,无论是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还是天津、杭州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各地的“抢人大战”愈发轰轰烈烈,各地方政府使出浑身解数,打出了各自的王牌,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和优惠措施。

在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曹普华看来,湖南想要在“抢人大战”中拔得头筹,关键之处在于能否发挥出自身优势,与沿海发达地区形成差异,打造自身新“卖点”。

“湖南应围绕重点产业塑造政策优势。瞄准湖南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先进装备制造,以及农产品加工、材料等重点产业,推动人才政策再升级,打造拉动产业价值链延伸的强大人才链。”曹普华表示,湖南应立足空间与产业布局、当前与将来节点,聚焦重点产业绘制人才供给地图、人才需求地图、全球高端产业人才分布图,实现“按图索骥”、精准引才。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试行“揭榜招贤”制度,重金招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全面提升科创园区、院校载体、龙头企业、域外飞地等重点平台能级,实现人才集聚倍增。

过去任职于湘西、邵阳等地时,曹普华便十分重视人才问题,“人才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第一资源。”人才引进是为了集聚智慧、创新创造,如何在“种下梧桐树”的前提下“引来金凤凰”,在“抢人大战”的今天,留给湖南的突破口正是“围绕重点产业塑造政策优势”,从而形成最佳生态圈,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用好人才,让人才发挥更大的价值,让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今“以才引才”之说日渐流行,黄伯云、柴立元、袁隆平、印遇龙……“这些省内科技大家的品牌,就能够形成自带流量的IP,带动扩大湖南人才圈。”曹普华说道,同时,实施院士薪火传承行动,围绕在湘院士建设人才梯队,确保优势学科、优势领域后继有人。完善工作机制,聘任省内各领域高端人才,省外湘籍院士、湘籍科技型大企业负责人等担任湖南省“引才大使”“招才顾问”“城市合伙人”,推行“项目+人才+技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模式,实现组团引进、一体引进。此外,还应发挥湖南高校重镇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原创研究、前沿研究人才引进培育,坚持“稳中间、抓两头”,扩大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规模,推动高校从“保障发展”向“创新策源”跃升。要“借力大腕物色大咖”,通过设立省级层面的人才论坛,由省内科技大佬牵头引进一批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知名投资人和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最大限度扩大湖南人才“朋友圈”。推动设立省级层面的“伯乐奖”,对为湖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作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给予相应奖励,引导更多的人争做引才大使。

近年来,湖南省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总量达730万人,两院院士达到79人。“但同时也要看到,人才支撑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增强。”曹普华表示,“黄金累千,不如一贤”,做好新发展阶段的人才工作,关键是聚焦引才聚才,加快集结高层次人才,彰显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新担当、新作为。

对于许多人来说,湖南的房价、教育和“网红城市”引力,也是他们来到湖南的重要原因。“引才关键是引心,吾心安处是吾乡。要发挥好长沙全国房价洼地、长郡雅礼等基础教育优势资源,把握北上广深产业高端化、生活贵族化对制造业人才、青年人才的挤出效应,疫情下国际人才“回流”窗口期,打响“住有宜居的舒心、学有优教的暖心、病有良医的放心、劳有厚得的顺心、老有颐养的安心”口号。”曹普华认为,长沙要进一步强化省会担当,主动为全省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更好服务,逐步实现全省各市州高层次人才零障碍享受长沙的购房、就医、子女就学等基本公共服务。省级层面加大对长沙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力度,切实提升长沙服务全省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要倾力打好“房价牌”“基础教育牌”“网红城市牌”,满足各类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在人才竞争中,单纯地拼钱拼物拼硬件,短期内我们很难拼得过沿海发达省份,贴心的服务是我们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效益的投入方式。”曹普华建议,注重实施低成本人才竞争战略,高水平打造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以暖心、贴心、交心的服务推动各类人才向湖南省聚集。建议优化人才服务平台,成立省级层面的人才服务局,整合科技、组织、人社等部门职能,专门从事人才服务工作。大力聚集、合理配置优质资源,以“服务最全、时限最短、一网通办”标准,解决人才“房子”“孩子”“身子”“面子”“圈子”等现实问题。改变“重交易轻交心”倾向,在感情投入上多做文章,让人才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注。注重人才体验,营造“十年磨一剑”“不叫不到、随叫随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环境,让人才安心从容创新创造。

文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邹嘉昊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