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陈航:不问“出身”让人才创新更具动能

时间:2021-04-06 来源:理论网 作者:陈航

“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都会全力支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考察时强调,“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再往前走,必须靠创新,随大流老跟着人家是不行的。现在就看谁能抢抓机遇,谁有这样的担当和使命感,谁有这样的能力做好”。创新迫在眉睫,人才是创新根本,突破“出身”抓创新,将成为我国今后重视人才,提升创新动能的重要指向。

不问“出身”抓创新,需要思想上有更大的突破。抓创新,关键在人,“不拘一格降人才”,各行业要尊重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不以出身论英雄,才能够鼓励更多人才发挥自身的创新动力。创新既要有高新科技科研人员,研制出“蛟龙号”、“奋斗者”,更要有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一线工人,在实践探索中“小创新”“小发明”“小革新”。创新虽小,但非常实用,有效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生产力的发展,就应该被发现,被展示,而不能因为创新者的“出身”被埋没,被忽视。

不问“出身”抓创新,需要社会具有更高的包容度。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解决和应对全球性发展难题和挑战提供了新路径。发现这些新路径,需要全社会对创新具有更高的包容度,对创新的人具有更高的包容度。当前,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唯专家论、唯论文论、唯评奖论,看不起看不上“土专家”“田秀才”,认为他们搞不出来“高大上”的创新项目,但是,正是这些沾着泥土的创新,真正解决了很多困扰科研人员多年的难题,从疫情防控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随处可见群众创新的事例。因此,社会的包容度得到提高,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挖掘人才,发现人才,更好地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不问“出身”抓创新,要开辟更多人才创新的展示平台。鼓励人才创新、展示创新成果是让更多不同出身的人能够展示自身的必要条件。要营造机会均等、地位平等、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为不同出身的人才创造展示的途径,真正让他们的创新能够转化为现实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生产和产业更新的推动力。只要有平台,有路径,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一定会逐渐营造出“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创新新局。

创新之道,在于广纳,在于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不问“出身”,唯看实效的创新人才理念,是为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让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更加坚实提供了思想保证,必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更加澎湃不息的动能。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